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修建的原因众所周知,汉民族世居中原,依靠黄河灌溉农田,自给自足。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受天气影响的后果远大于中原。为了生存,游牧民族时常犯边劫掠,而中原王朝大多苦于没有养马之地,机动力不足,被游牧民族折腾的不胜其烦,才开始不断的加固长城。明朝北元残余势力分化为鞑靼和瓦剌,屡屡侵袭,朱元璋在大修长城的同时,分封藩王御边戍敌。长城八大关自东向西依次是山海关、紫荆关、居庸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嘉峪关、玉门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平西伯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使神州陆沉。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 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 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