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这些信物一般有哪些?
其一为玉佩。
何为玉佩?顾名思义,常佩戴在身上的玉。
中国人爱玉,不仅爱其形,更爱其德。
孔子云:“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诗经中则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句。因此,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母亲恋恋不舍地为女儿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代称成婚。
“美玉缀罗缨”即指古代女子为心仪之男子的佩玉结缀罗缨,以示爱意。
这份爱意是否不仅美在内,亦美在形?
玉佩
其二为戒指。
戒指古时称为指环。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又因戒指是定亲之物,故此古代未婚女子皆不戴戒指。
南朝人刘敬叔著有《异苑》一书,专记各种奇闻异事。其中一则故事为人鬼恋,文中有戒指出现: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
隋代有首乐府诗,也提到了戒指,这首诗名为《十索诗》,署名丁六娘,诗云:“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信物最小,分量却重,情怀更是难言。
原本,戒指由男女互赠,到了晚唐时,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
这习俗的形成也许和晚唐诗人韦皋有关。
韦皋不仅以诗著称,更是唐代著名宰相,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总镇川蜀21年,以功封南康郡王。
韦皋曾经是薛涛很爱的一个成熟男人。
不过,年少时的韦皋在书塾读书时曾经和一个叫玉箫的女孩相爱。
离开书塾归乡时,二人依依难舍。临行前,韦皋送给玉箫一枚玉戒指作为定情信物。向她保证,五年到七年后,他一定会回来娶她。可是,五年,七年,约定的时间到了,韦皋并没有如约。绝望的玉箫绝食而死,死时手指上仍然戴着那枚戒指。此事后来被功成名就的韦皋得知,便为玉箫修佛像,抄经书,以示忏悔。
可是,忏悔又有何用?
戒指
其三为手镯。
手镯,在古代又称‘跳脱’。
为什么叫跳脱?是否为女子在曼舞舒臂时,手镯便可在手臂上自由滑落?
繁钦,曾为曹操的主簿,他有一首 《定情诗》,诗中写道:“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南朝宫体诗”的主要代表人物 —— 梁简文帝萧纲在他的《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一诗中则写道:“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
而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多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如道家茅山派的祖师爷——梁代的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仙女名叫萼绿华,已经900多岁了,长得却像二十多岁的样子,总穿着一身青衣,颜色很淡雅。
晋穆帝升平三年,也就是359年十一月十日夜里,萼绿华降临到一直潜心修道的羊权家中,自此以后,一个月内六次来到羊权家,教授给他道术。
教授完毕以后,萼绿华说:“我本来姓杨,在九嶷山中得道。前世的时候,曾经替我的师母在玄洲毒死一个哺乳期的女子。因为前世的罪孽还没有消除,所以被贬降到下界,让我建立功德,补偿过错。我见你潜心修道,但却不得其法,所以特地来指点你一下。”
临别时,她赠给羊权诗一篇,还有一条石棉布的手巾、金玉跳脱各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