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有人问:柳宗元《江雪》里,既然已经“人踪灭”了,怎么又冒出个“孤舟蓑笠翁”呢?
前言
柳宗元《江雪》一诗是唐人五言绝句中的精品,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语》甚至说:
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
这首《江雪》四句都是写景,但是景中含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说无,后面说有,在古诗中其实很常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对比与衬托在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我们称之为背景。
在江雪一诗中,前两句是背景。遥看千山万径,鸟无踪、人迹灭。在广远宏大的背景中,衬托出钓鱼翁的孤单身影。
在这幅画面中,孤舟蓑笠翁是主要景物,处于整幅画面的c位。
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对比和衬托手法。
诗词的创作,基本就是把情和景安排好用以表达主题。诗中的景物类似于画面中的景物,苏轼评价王维时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亦可以移植到这首诗的评价上。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也有细微的景物。
例如《江雪》诗中,远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近景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通过这种远近、大小的衬托,突出诗中的主要形象。这首诗其实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二、省略与转折回到题主的问题,既然已经人踪灭, 为何又出来个孤舟蓑笠翁呢?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有人说,诗中说土地上人踪灭,又没有说江上人踪灭。但这首诗是不能这样理解的。
诗家语中,常有省略的现象。这首江雪也可以理解为:千山万径,鸟无踪人无迹,唯有一个老渔翁在垂钓。诗中省略了“唯有”二字。
这种前面否定,后面转折的现象在古人诗词中比比皆是,例如:
白居易《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夜泪闇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第三句不是说没有治病的药方了吗,第四句却又给出了一个药方: 楞伽四卷经。意思是除了...就没有了,倒装用法。
施肩吾《金吾词》写到:
行拥朱轮锦幨儿,望仙门外叱金羁。染须偷嫩无人觉,唯有平康小妇知。
第三句说没有人发觉,第四句却说有一个人知道。这句话其实就是说:除了平康里的歌妓以外,没有人发觉这个"执金吾"悄悄把胡须染黑装嫩。
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第三句说看不到什么东西,第四句却说, 天空中飞翔着一行大雁。仍旧是除了......之外,就什么也没有的意思。
三、夸张与真实修辞学中有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区分,诗家语也不可与论文、散文的语法相提并论。
千山鸟飞绝,当然不是一千座山;万径人踪灭,自然也不是指一万条道路。前两句当然也不是说必须一个人也没有,只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不完全是生活的真实,这是修辞学中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常用于论文、公文等,例如财务上的数字、法律上的条款,必须完全的准确和真实,不可产生歧义和多义。
很多人喜欢较真或者抬杠,就是把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混为一谈。
结束语柳宗元的这首小诗,题目是江雪,其实写的是人物,暗喻其当时的处境。优秀的诗人,往往不去直抒胸臆, 而是使用这种“比兴”的手法。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