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曾鯨(款)《蘇文忠公笠屐圖》,紙本設色,108×34cm。私人藏品。
另外,周紫芝的文字中还记录一件颇为惊异的东坡像,他的另一篇《东坡先生过海画像赞》说:“儋耳炎荒,海峤孤绝……万里南归,黧面如铁,蓬首断髭,丛霜点雪。高文伟度,冠世之杰。”据字面之意理解,此作应该创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东坡北归之时,不久,东坡病逝于常州。这件作品的创作者是谁?可能性之一是米芾,他是东坡行将离世前见到的画家,但米芾和时人的文字中都没有任何的流露。可能性之二是,这件作品就是南宋人的创作。两相比较,本文认为,后者的概率更大一些。因为,南宋的确出现了再次创作东坡像的现象,南宋高僧大慧宗杲就曾接受过一位叫做方敷文的地方官所绘东坡像的请求赞文之事,并写下了“万古东坡,如是如是”、“喑呜叱咤,惊天动地”等语。陆游在孝宗淳熙初年于四川从军的两三年里,也曾多次在眉州、成都等地见到过不同的东坡像。其他如周必大、楼钥、陈必夏、释居简、赵秉文等南宋、金国的文人诗文中也都明确显示,他们皆曾见过各种来源不一的东坡像。在这些画像中,一部分的蓝本可能来自于与东坡相关的南宋人士,他们手中或许藏有家传的北宋时代东坡像的复制品;有的则可能是民间画师从分散于各地的东坡祠堂的画像摹化而来。
概括来说,当南北政权皆须颂扬东坡之时,东坡画像在宋金大地上的流传皆非常广泛。因此,本文认为,光宗、宁宗时期的马远在创作《西园雅集图》时,可供选择的对象应是非常宽裕。以南宋院画之要求来衡量,马远亦须在众多的蓝本中挑选比较可靠的一个、以为取法摹化的来源,这是他作为宫廷画家的职责。
▲[清代]費丹旭《東坡居士像》,絹本設色,138×34cm。私人藏品。
当然,说到底《西园雅集图》只是一件绘画作品,并非再现性的实录。当代学者大多认为,“西园雅集”的故事出自南宋人的杜撰,它描写的元祐年间以东坡为首的文人、于驸马王诜府中的雅集之事并没有发生过。再则,画中“羽扇纶巾”的处理,使人联想起东坡“大江东去”中的周瑜,也未必能贴到东坡的身上。但对于本文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研究者认为这件作品中的东坡另有所指,而且本文的上述罗列、分析已证明,马远是目前所知最有资格见到可靠之东坡像,并将作品中的东坡描写的最接近文献记载的宋代画家。
▲[明代]唐寅《蘇東坡小像》,紙本設色,121×49cm。私人藏品。
行文至此,有必要解释一下赵孟頫所绘之东坡像的问题根源。赵之生平的确创作过东坡像,这件作品之所以与史实相差甚远,可能归因于南宋末年到元代东坡题材的话本、杂剧的流行。南宋话本多配有插图,接近今日之连环画,其中应有东坡的形象;元杂剧中的东坡则完全是戏曲的装扮。二者皆有很大的戏说成分。比如元杂剧中已出现了苏小妹这个人物,为了与“子瞻”(东坡)、“子由”(苏辙)兄弟相配搭,元人给她起了一个正式名字“苏子美”,与北宋苏舜钦之字相同;又比如,在元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中,东坡的角色属于中老年男性的“末”。我们知道,后来京剧中的“末”一般都装扮硕大的胡须。“大胡子”必须配上“大肚子”,这才算是自然合拍的,于是,东坡的戏曲形象就成为后世东坡题材绘画已被先期定格的影像源头。虽然不能确定,赵孟頫之东坡像是否受到了这一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干扰,但其最终表现出来的确是元人心目中的东坡,这是没有疑问的。这个东坡与宋人图画传颂的东坡相比,哪一个更可信一些,就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