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的一夜之火,全拜《经典咏流传》这个栏目之功。
因为本人参加过某些综艺栏目,知道感动也好,伤心也好,惊奇也罢,开心也罢,都是有剧本在走的,所以没有特别的感受,也在参加过后就不再关注这类节目。
但它的火,证明它通过新时代的传媒击中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首先要声明我对节目中出现的老师充满了敬意,对孩子充满了爱意(你们没看错,这就是封杠精的口)。
诗没有问题,是好诗,但是格局也就那样,即使在袁枚的作品中,也就如大家口中所说,这就是一首小诗而已。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呢?
因为它契合了这个时代的心灵——换句话说,这就是碗鸡汤,还是披在传统文化外衣之下的鸡汤。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是没有花的,不过限于当时代人的植物学知识局限,我们不必认真。就好像我们现在认为多肉也是开花一样,这没得关系,不会影响诗意。
这首诗从一个非常冷僻和新奇的角度,观察描写了苔藓的孢蒴,联想到在这阴暗的地方,生命也要像牡丹一样绽放。从鸡汤角度来说就是无比的励志,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即使不成功也要努力,这也正是传媒给这个节目打造出来的效果。
但实际上这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真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满足了小人物的妄自尊大。
诗人是清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栏目组是清楚的,只是为了正能量不说而已。
即便是被封神作,估计在节目播出前知道这首诗的人并不多,更不要说袁枚的《苔》其实是组诗,另外还有一首,也许才是诗人本身更侧重的角度。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同样是从青苔的角度出发,却说苔花朝开晚死,连什么是夕阳都不知道。努力吧?有什么用?这就是正宗的官方打脸,啪啪啪地速度就在组诗之类兑现。
袁枚本身并没有想熬鸡汤。
这种对生命的的敬畏在遗憾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但是却容易在人心中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所以这首诗是绝对不会在节目中出现的。
诗是什么?诗是表达感情的韵文。唯有感情高低起伏,才得好文章。
正面昂扬之后,就得面对现实。你便心比牡丹高,最终也看不到斜阳,这就是生命的无奈。
面对现实和自我才是最好的未来。
袁枚作为“性灵派”的代表,不但在生活中潇洒随性,在诗词创作中也不遑多让。他年少成名,才名卓著。做了几任官之后,无意仕途,转而退隐,建随园以自娱,只当远离国事、社会的名士和诗人。在文学、学术上,收徒授业,尤其用“广收女弟子”而彰显“性灵”,成为清代一大景观。
袁枚以“性情”为诗的首重,但局限于个人小情调,偏离了诗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价值。所以他的诗,往往显得纤细卑弱,将诗歌的意义狭隘化了。
这组《苔》,正体现了袁枚的这种诗歌主张,也体现了这种主张下的弱点。
所以,诗是好诗,但是格局不大。
诗、节目、老师、孩子火了是好事,但是也不用盲目推崇。
鸡汤别管多老,都不能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