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诗词名句全集,袁枚十首古诗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4 20:16:46

袁枚诗词名句全集,袁枚十首古诗词(1)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2],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4],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苔》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袁枚《湖上杂诗》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随园诗话·卷三》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不食人间烟火。——《随园诗话·补遗 卷九》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了凡四训·谦德之效》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随园诗话·卷十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遣兴》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独秀峰》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袁枚《谒岳王墓》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袁枚《苔》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袁枚《独秀峰》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袁枚《遣兴》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袁枚《谒岳王墓》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袁枚《苔》

书非借不能读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袁枚《山行杂咏》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袁枚《偶步》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袁枚《湖上杂诗》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袁枚《偶步》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袁枚《荆卿里》

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随园诗话·补遗 卷三》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袁枚《遣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袁枚《黄生借书说》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袁枚《黄生借书说》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袁枚《山行杂咏》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袁枚《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袁枚《独秀峰》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袁枚《黄生借书说》

析佩表洁,浴汤孤处。——袁枚《秋兰赋》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袁枚《黄生借书说》

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袁枚《祭妹文》

蠹鱼尔何如?终日会糟粕。——《随园诗话·补遗 卷十》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随园诗话·卷九》

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袁枚《卖蒜老叟》

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袁枚《李孝子传》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袁枚《荆卿里》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袁枚《题画》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袁枚《题画》

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随园诗话·卷一》

天上若无难走路,世间那个不成仙?——《随园诗话·补遗 卷九》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随园诗话·补遗 卷十》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袁枚《祭妹文》

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袁枚《祭妹文》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袁枚《祭妹文》

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袁枚《秋兰赋》

果然兰言,称某在斯。——袁枚《秋兰赋》

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袁枚《秋兰赋》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袁枚《祭妹文》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袁枚《祭妹文》

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袁枚《随园记》

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袁枚《随园记》

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袁枚《随园记》

茨墙剪园,易檐改途。——袁枚《随园记》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余笑曰:寺何能飞?——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僧曰:无征不信。——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公爱之,何不记之!——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余曰:诺。——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袁枚《黄生借书说》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袁枚《黄生借书说》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袁枚《黄生借书说》

有张氏藏书甚富。——袁枚《黄生借书说》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袁枚《黄生借书说》

其切如是。——袁枚《黄生借书说》

故有所览辄省记。——袁枚《黄生借书说》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袁枚《黄生借书说》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袁枚《随园记》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袁枚《随园记》

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袁枚《随园记》

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袁枚《随园记》

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袁枚《随园记》

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袁枚《随园记》

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袁枚《随园记》

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袁枚《随园记》

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袁枚《随园记》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袁枚《随园记》

因其姓也。——袁枚《随园记》

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袁枚《随园记》

己巳三月记。——袁枚《随园记》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袁枚《随园记》

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袁枚《随园记》

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袁枚《随园记》

汝倘有灵,可能告我?——袁枚《祭妹文》

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袁枚《祭妹文》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袁枚《秋兰赋》

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袁枚《秋兰赋》

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袁枚《秋兰赋》

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袁枚《秋兰赋》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袁枚《秋兰赋》

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袁枚《秋兰赋》

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袁枚《秋兰赋》

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袁枚《秋兰赋》

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袁枚《秋兰赋》

晚景后凋,含章贞吉。——袁枚《秋兰赋》

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袁枚《秋兰赋》

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袁枚《秋兰赋》

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袁枚《秋兰赋》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袁枚《秋兰赋》

业经半谢,尚挺全枝。——袁枚《秋兰赋》

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袁枚《秋兰赋》

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袁枚《秋兰赋》

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袁枚《秋兰赋》

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袁枚《秋兰赋》

兰独不然,芬芳弥多。——袁枚《秋兰赋》

秋兮秋兮,将如兰何!——袁枚《秋兰赋》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袁枚《祭妹文》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袁枚《祭妹文》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袁枚《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袁枚《祭妹文》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袁枚《祭妹文》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袁枚《祭妹文》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袁枚《祭妹文》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袁枚《祭妹文》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袁枚《祭妹文》

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袁枚《祭妹文》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袁枚《祭妹文》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袁枚《祭妹文》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袁枚《祭妹文》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袁枚《黄生借书说》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袁枚《黄生借书说》

子不闻藏书者乎?——袁枚《黄生借书说》

为一说,使与书俱。——袁枚《黄生借书说》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袁枚《祭妹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袁枚《祭妹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袁枚《祭妹文》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袁枚《祭妹文》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袁枚《祭妹文》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袁枚《祭妹文》

强应曰:诺。——袁枚《祭妹文》

呜呼痛哉!——袁枚《祭妹文》

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袁枚《祭妹文》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袁枚《祭妹文》

而今已矣!——袁枚《祭妹文》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袁枚《祭妹文》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袁枚《祭妹文》

而竟已乎!——袁枚《祭妹文》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袁枚《祭妹文》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袁枚《祭妹文》

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袁枚《祭妹文》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袁枚《祭妹文》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袁枚《祭妹文》

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袁枚《祭妹文》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袁枚《苔》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袁枚《李孝子传》

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袁枚《李孝子传》

泣曰:养亲,儿职也。——袁枚《李孝子传》

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袁枚《李孝子传》

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袁枚《李孝子传》

母病喉,勺饮,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袁枚《李孝子传》

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袁枚《李孝子传》

觉,一汗而愈。——袁枚《李孝子传》

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袁枚《李孝子传》

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袁枚《李孝子传》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亦亡。——袁枚《李孝子传》

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袁枚《李孝子传》

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袁枚《李孝子传》

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袁枚《李孝子传》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袁枚《李孝子传》

盖其天性然也。——袁枚《李孝子传》

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袁枚《李孝子传》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袁枚《李孝子传》

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袁枚《李孝子传》

中庸曰: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袁枚《李孝子传》

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袁枚《李孝子传》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袁枚《荆卿里》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袁枚《荆卿里》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袁枚《伤心》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袁枚《卖蒜老叟》

能以两肩负两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袁枚《卖蒜老叟》

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袁枚《卖蒜老叟》

众大骇,走告杨。——袁枚《卖蒜老叟》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袁枚《卖蒜老叟》

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袁枚《卖蒜老叟》

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袁枚《卖蒜老叟》

打死勿怨!——袁枚《卖蒜老叟》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袁枚《卖蒜老叟》

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劵。——袁枚《卖蒜老叟》

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袁枚《卖蒜老叟》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袁枚《卖蒜老叟》

老人寂然无声。——袁枚《卖蒜老叟》

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袁枚《卖蒜老叟》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袁枚《卖蒜老叟》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袁枚《卖蒜老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