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龙号”的体型过于庞大、地面建造加陆路运输是不可能的了。起飞时巨大无比的噪声也会产生足以摧毁火箭自身和发射台的冲击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火箭需要直接在海上建造并发射。火箭会在船坞内制造,之后拖到发射场。
为了让火箭竖起来,火箭底部的六个储箱会注满水,让发动机沉入海中。
虽然海射火箭在二战中就有所应用,但类似技术还从未在如此巨大的火箭上应用过。为了测试”海龙号”火箭,工程师将美国海军的“海马火箭”进行了改装。
测试开始于旧金山湾,工程师们将发动机在水上点火,之后沉入水中。他们发现发动机入水后仍能稳定燃烧,且海水会大大减少冲击波。
这次测试的成功让”海龙号”离诞生更进一步。然而就像很多其他火箭一样,”海龙号”最终还是停留在了图纸阶段。
六十年代晚期,美国投身越战,NASA的预算大幅缩减。相比之下,在六十年代中期,NASA年度预算顶峰达到了59亿美元。随后几年,预算减少了37%。
预算的削减导致NASA大量实验性研究工程被叫停,当中就有”海龙号”的建造工作。
各方面来讲,”海龙号”的巨大体型导致了它的夭折,随着土星五号火箭研发的继续,NASA正从拥有更大、推力更强的火箭中获益。
虽然”海龙号”可能为发射更大载荷提供新的思路,但NASA却无法权衡制造”海龙号”时研发未验证技术所需的成本。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尺度的火箭还会有燃烧不稳定的担忧。
“海龙号”起飞推力超过35800吨,大概是土星五号的十倍——而土星五号就遇到过燃烧不稳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