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到宋代时,已经在民间发展得相当成熟,又逢文化“波涛汹涌”的洗礼,茶叶便搭上了这一次便车,开始了它的飞速发展。
两宋时期,被作为重点发展城市的首都,开封和临安城,俨然成为了一片三教九流聚集在一起喝茶的文化场所。
除了私人的品茗活动外,茶馆是茶文化最具代表的象征,宋代经济极为繁盛,推动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一些“消耗性”产业的蓬勃发展。茶馆作为酒馆的“继承者”之一,其实是普通百姓更适宜的去处,毕竟茶馆的座位,其价格要理“亲民”一些。宋代茶馆,有茶肆、茶坊、茶楼、茶亭、茶室、茶店等,但其意义上都是给钱喝茶的地方,当然,也有战时向兵士送茶的,那是老板菩萨心肠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茶馆,现在已不可考,但学术界多以其出现于汉代前期的巴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载,“开元中,泰山灵严专卖店有降魔禅师,大兴神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自邹、齐、沧、棣渐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就证明,最早在唐代,中国便已经出现了茶馆,但这个时代的茶馆之流仅限于大城市,乡村还是不见缩影的。此后,在宋代时,这种为文人士子所追捧的东西已经发展到了乡村,而真正有实力的茶商,已经把卖茶水这种事做成了“集团”性质,看来古人虽然不懂得垄断的含义,却已经深得其中三味。
开封城作为北宋南北的交通要塞,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中的茶馆也较其它地方的产业要更繁荣一些。据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其时开封城内有各式各样的茶楼鳞次栉比,大量的茶馆集中于朱雀门外街巷、潘楼东街巷及马行街、相国寺等人流量大的街道——这是比较有实力或运气的,而散户卖茶,恐怕是占不了这种地域的。“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谣图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者”,可见茶坊早已经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从《东京梦华录》的描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封的茶馆几乎与现代银行的自动柜员机一般,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营业。甚至有的茶馆为吸引顾客,在室内引起了“仙洞、仙桥”等装饰——不过这就与饮茶的愿意有了几分背离了。不只《东京梦华录》,我们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便能看到茶店与饭馆并举的开封景象。
我们在王清明《摭青杂说》发现了这样的记载,“茶肆上有一小栅楼,主人捧小梯登楼,李随至楼上,见其中收复人所跌之物,如伞履衣服器皿之属其多……僧道妇人,则曰僧道妇人,其杂色人,则曰其人似商贾,似官员,似秀才,似公吏”,遗失物品的有僧道、妇人、商贾、官员、秀才、公吏等,这就说明饮茶者涵盖了宋代三教九流的人物,这茶馆似乎成了个圆场,社会各界的人物在此处相互接触,然后返回其各自的处的阶层,士大夫的文化就这样在简单的茶馆里完成了对庶民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这种从未停止过的文化渗透,随着茶馆经济的繁荣、顾客阶层的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临安作为南宋的都城,因为北宋的灭亡受到了好的影响——流亡朝廷为它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动力,大量从开封迁来的贵族、高官士子,及中原随朝廷而来的流民,临安人口激增,各阶层为了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城内及周边的各类产业发生了整合和分化,其中也包括了以茶馆经济为主体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