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底出自哪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5 10:50:3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底出自哪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来(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在《论语》中,这句名言出现了两次,由此可见孔子对这一品质的高度重视。

孔子平易近人,从不对他人做过高的要求,所以对孔门弟子,他并不要他们做到“人所欲,施之人”,只要求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了。这就是孔子反复提到这句话的原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当今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以待人。否则,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要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

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待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这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典故的由来。

孔子在《论语》里所强调的,是入应该宽恕待人,提倡“怨”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就包括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非洲某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人进入白人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唯恐避之不及。

有一天,有一个长发的白人女孩躺在沙滩上做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有点饥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一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都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地看着那些侍者都忙着服务那些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却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上前去责问那些侍者。

当她站起身来,看到眼前一面大镜子中的自己,她恍然大悟,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被白人歧视的滋味!她也第一次感到自己过去也曾有过的对黑人的歧视是过分的,不友善的。

现代社会为什么要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因为,我们付出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推已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与其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的崇高典范。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和涂山氏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洪水淹死时,心里感觉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新婚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维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功绩。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和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从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难免会害人害己。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已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我们有句俗语叫“人和万事兴”,而推已及人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做到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