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家与影视正在相互成就,焕发出无比夺目的光芒。
1.从莫言、苏童到猫腻、匪我思存
从《红高粱》《霸王别姬》到《鬼吹灯》《庆余年》
“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亮在雾洞里忧恺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扎根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些饱含深情、以通感和广阔想象力撑起高密“乌托邦”的文字,来自莫言。1987年,莫言所著的《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一举夺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说是国人之光毫不夸张。张艺谋与他青睐的那些文学作家们,共同引领和掀起了20世纪80、90年代华语电影的创作浪潮。
拿到戛纳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的《菊豆》,改编自刘恒小说《伏羲伏羲》;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源自于苏童《妻妾成群》;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秋菊打官司》,源于陈源斌同名小说《万家诉讼》;而《金陵十三钗》《归来》等电影佳作,也均由作家严歌苓小说改编而来。
正如张艺谋所说,中国电影与文学密不可分,两者存在“直接的共生共荣关系”。
从“寻根文学”代表莫言、苏童,到描写中有现代主义色彩、擅长心理分析的刘恒,再到以书写和反思人性见长的严歌苓,张艺谋凭借对中国当代作家的欣赏和发扬,广泛吸收文学精华,贡献出一部部留名影史的传世佳作。
尽管20世纪初,《林家铺子》《雷雨》《边城》等文学名著都为同名电影诞生贡献过力量,但张艺谋对于文学作家和作品的倚重,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原著的知名度。
不少被业内广泛熟知却稍显边缘化的作家,都在作品被改编后大众性广泛提升,作品更是一度成为高踞榜首的畅销书。可以说,影视作品在被文学滋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学的传播和发扬。
作家苏童
“第五代”导演中,除却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等也对一些文学作家“情有独钟”,同知名作家苏童、刘恒、李碧华等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诞生的《霸王别姬》《黄土地》《红粉》等作品更是名噪一时,好评如潮。
同时代严肃文学作家笔下那些鲜活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传统性和民族性,都让他们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为影视作品在题材创意、审美风格、故事情节方面提供了完美借鉴。
正如1985年著名作家韩少功在其纲领性论文《文学的“根”》中指出的,“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也应当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