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花美诗六首:姮娥堕玉簪,捧出碧波心
荷花又名莲花,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水生植物。在上古,是人们最先利用的植物食品之一,最早栽培荷花,不晚于西周。
但是荷花有一个特征,就是往往一个地方的荷花,都是一个品种,一种相同相近的花色。比如一个池塘里野生的荷花,往往是一个品种。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荷花是古老的物种,在白垩纪晚期冰川时代曾经大部分灭绝,而留下来的荷花,分散在不多的地方。
二,荷花的根茎繁殖能力强,果实也往往落在池塘水泽附近,这就造成了荷花,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往往一片水泽都是同一种荷花。而且荷花繁殖能力强,基因稳定。
通常看到的荷花,都是粉红,粉紫,粉白色。所以古代关于荷花的诗,多半是写红色莲花。
比如南北朝乐府《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当然这种红,未必是纯色的大红,粉红,粉紫都有可能。但是荷花是红色的,基本是人的共识。在一片田田的荷叶当中,荷花如同粉面佳人,笑脸向人。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纯色的荷花少有。比如纯白的,全红色的。
那么如何找到白色的荷花呢,这些荷花往往生长在山区野外,是冰川后留存的品种,在特定的小环境里,逐渐演化,花色洁白晶莹,花香应该比红色的荷花更加馥郁,以吸引夜晚的昆虫授粉。
固然传统审美喜欢艳丽的花朵,比如汉唐都是流行红色的荷花作为观赏花卉,也有极好的品种,引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白荷花则因为色泽的原因,不大符合主流审美,所以人们看到的少。但是也绝不是没有。
东晋的僧人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种植稀有品种白莲,以象征自己努力修行。他的白荷花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庐山本地是品种,也许是从其他地方带来。
总之庐山的东林寺以白莲花而出名。
但是另外一种说法,是这里的白莲,是“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居人曾延种红莲,其中数载变为白”“后转为碧”。这种说法也有可能,比如遗传和变异。但是一池的红荷花变成白色是不大可能的,或者是有数朵白色,选取种子再培育,也许有这种能。
但是这里的白荷花和其他地方不同,就是花苞花萼都是绿色,开花是白中透绿。
唐朝的白居易也算见多识广,雅爱花卉,他43岁,从京官贬谪到九江作司马,有一段时间心情不好,但是去庐山之后,却被这里的白色荷花所吸引。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唐 · 白居易《浔阳三题 其三 东林寺白莲》节录
东林北塘的水,清澈见底,里面长着白色荷花,打苞的,有三百多亭亭花苞。在白天放着晶莹的光彩,清香四溢。那花苞绽开,像银色的锦囊打开,荷叶露水分外洁净。
我是看到了这白色的荷花,才知道京城里红色的莲花,徒有夏天清净的美名。
僧人们都睡着的夜晚,我在月光下徘徊,看着这些雪白的花朵。这是唐朝版的荷塘月色。
我想收集一颗种子寄往长安,就恐怕长安城,养不出这么洁净美丽的花啊。
白居易姓白,除了对白色的花卉比较有心理的敏感,这一片白色的荷花,确实与众不同,在特殊时段震撼了他的心情。他在庐山修了一座草堂,专门就在院子里种上白色的荷花。
“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
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
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
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唐 · 白居易《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庐山的白荷花,白中透绿,晶莹洁白,安抚着仕途落魄的白居易。在这里他醉心开垦荷花池,种植荷花,养殖红鲤鱼,给自己一个岁月静好的天地。隔绝了庐山之外三峡水,浩瀚波的万里离愁。
我喜欢他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成天高台徘徊,作屈原之悲,于事无补,不如着眼于身边的美好和小确幸。小小池塘,夏天里,苹藻满池,他爱的白色荷花,在这里长出了亭亭八九枝,清新摇曳,为了养护这片荷塘,他在荷塘边上,插上篱笆,以至于小有规模,被朋友称作“白家池。”
我能够想象他对着一塘亲手种植的白色荷花的欢喜。
去日难追,未来不可期,但是活在当下,用京城少有的白色荷花陪伴自己。
远离了长安,心情固然是惆怅的,但是也不能十分露相,遭致更大的诋毁。白荷花开得有多傲然向上,白居易就应该有多乐观,是必须,是必然。
不过让白居易更为惊异的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