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当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即使捂住了嘴巴,心意也会从眼睛里流露出来。当然这可能只是一句充满诗意的描述,但我们的感官之间确实会有一些奇妙的联系,从而产生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几个这样的例子吧。
为什么会“一把鼻涕一把泪”?
眼睛和鼻子之间有一个叫做“鼻泪管”的秘密通道。翻开你的上下眼皮,靠近鼻子的那方有一个很小的点,这个叫做泪点的结构,可以通往鼻泪管。
泪点和鼻泪管 丨 原图 mayoclinic.org
当我们流眼泪的时候,会有一部分泪水从鼻泪管“偷渡”到鼻腔中。眼泪比较少的时候,这部分泪水可以忽略不计,鼻腔也感觉不到。但是眼泪泛滥的时候,鼻腔里不仅会有大量从鼻泪管涌进的眼泪,这些眼泪还会刺激鼻黏膜分泌液体,加剧鼻孔下的热闹程度,于是便会形成涕泗横流的景象。
所以漂亮姑娘们哭起来梨花带雨,只掉眼泪不流鼻涕,可能是未到伤心处。
为什么要一个孔一个孔地擤鼻涕?
很多人擤鼻涕的时候,会捂住两个鼻孔,然后疯狂用力,但这种方式其实并不科学。作为脸部正中央的器官,鼻子和脸部其他器官之间有很多暗道相连,而我们通常擤鼻涕的方式,会让鼻腔受到巨大压力,鼻涕可能还未被擤出来,就会由于挤压流窜到这些暗道,比如到了鼻窦或者中耳部位,就有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等疾病的风险。
图 丨 图虫创意
所以为了让鼻涕从它该出的地方出来,最好一个鼻孔一个鼻孔有顺序地擤鼻涕,切勿急躁。这样擤鼻涕,不仅更加省力,更可以维持鼻腔两边的气压平衡,防止找不到出路的鼻涕慌不择路,冲进禁区,引起不必要的病痛。
为什么噪音非常大时,
除了捂耳朵,还要张嘴巴?
我们耳朵内有一个叫做鼓膜的结构,它是耳道上的一层膜。鼓膜受到声波刺激后会产生震动,并通过一系列结构将声音信息传递给大脑,于是我们便能听见声音。然而鼓膜非常脆弱,当周围噪音非常大时,鼓膜会因为内外压力不一致而感受到疼痛,如果不及时防护,甚至会发生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捂住耳朵往往是我们的第一反应,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声波给鼓膜带来的冲击。但有时候这样也不能完全隔绝外界声音,如果想更好地保护鼓膜,最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
鼓膜和咽鼓管 丨 原图:图虫创意
咽鼓管,一个连接鼓膜内侧和咽喉的通道,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噪音非常大时,张开嘴巴可以将一部分外界压力通过咽鼓管传到鼓膜内侧,避免噪声从耳朵外侧单方面的压力输入,这样可以进一步维持鼓膜两侧的压力平衡,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
为什么近视眼严重时,
摘了眼镜,听力好像也不好了?
感官之间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多感觉整合”。多感觉整合具体来说,是指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如视觉、听觉等)合并加工为立体信息的过程,这也是我们通常接受外界信息的形式。
就好比看电影时,声音明明是从音响发出来的,但我们并不会觉得不自然或是违和,因为我们能看到电影中的演员嘴巴在动,便会觉得声音就是从演员嘴巴发出的。这是大脑将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整合后的结果。
“多感觉整合”是我们通常接受外界信息的形式。丨 图虫创意
同理,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很多信息我们以为是耳朵的功劳,实际上眼睛也是背后的功臣。我们通过对方的口型、手势甚至神态,去补全听到的语句并加以理解。所以当视觉被削弱,我们就会感觉听力似乎也下降了,不过这个程度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区别。
为什么捏着鼻子喝苦药会觉得没那么苦?
同样是”多感觉整合”原理。当我们判断食物的味道时,也会综合其他感官的信息。视觉、嗅觉还有味觉综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对某个食物的真实感受。鼻塞的时候,吃东西往往无法充分感受食物的美味,正是由于嗅觉受阻,我们对食物的感知缺了一环的缘故。
同理,捏着鼻子喝苦药这种看似掩耳盗铃的行为,对很多人来说却真的有用。回想一下喝药时的经历:药剂不甚美观的外在、浓郁的气味、苦涩的味道融合在一起,于是我们会感慨,药是真的苦。但如果我们喝药时捏住鼻子,格挡了嗅觉,药剂的苦涩似乎就少了。
我们判断食物的味道时,也会综合其他感官的信息。丨 图虫创意
眼、耳、口、鼻是同住脸面上的好邻居,有着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可谓是“阡陌相通,鸡犬相闻”。但也正是它们之间的这些联系,才构成了我们看到、听到、尝到、感受到的多彩而立体的世界。
参考资料:
1.Gwaltney, JM Jr.; Hendley, JO; Phillips, CD; Bass, CR; Mygind, N; Winther, B. Nose blowing propels nasal fluid into the paranasal sinuse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30 (2). February 2000: 387–91.
2.B. E. Stein, T. R. Stanford,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curre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ngle neuron. Nat. Rev. Neurosci. 9, 255-266 (2008).
3.黄文华、萧洪文, 系统解剖学[M],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Higgins D C . Human Spatial Orientation[J]. The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1967, 39(5):332.
作者:AugustP
编辑:黎小球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AI和同事们等你来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