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之所以命名为“春秋”,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因为孔子著书的时间,作《春秋》,九月书成,以其春作秋成,故云《春秋》;第二种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序》中所说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第三种依据古代制度,春夏、秋冬要取一字。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古代的“传”意思是解读别的书,那样的书称为“传”,《春秋三传》就是给《春秋》写的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的作品,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史书,有着鲜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观念接近于儒家,并强调等级和宗法伦理,非常重视长幼尊卑之分。通过这几种方式解释《春秋》,改正《春秋》的错讹,引用原文作为说明,引用史料补充《春秋》记载事件,补充《春秋》的历史背景。《左传》以系统、生动的逻辑编撰方式给后人记事体史书提供参考,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春秋公羊传》的年代与《春秋》是一致的,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9年,强调政治和宗法的严肃性。《春秋公羊传》包括了三部分内容义理、礼制和条例,《公羊传》研究者通常是从义理部分入手,这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礼制是较难的部分,需要对《礼记》等内容有功底,才能学有所成;条例就是古人所讲的微言的内容,重在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以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比较注重传扬经的意义,强调宽仁厚德、崇尚礼制、爱惜民力的思想,也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来注解《春秋》,这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的重要文献。
三传异同,《春秋左氏传》更详备将《春秋》的事传下去,主要说明《春秋》中人物事件史实或者未曾提及的内容;而《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则是注重解义,比较少有记叙,基本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层层解释,阐发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