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虎门大桥发生振动时的监控视频
5月5日下午,虎门大桥悬索桥发生明显竖向弯曲振动现象,振感明显,引起多方关注。大桥管理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随后采取系列相应举措。5月15日上午9时,虎门大桥恢复交通。记者获悉,助力虎门大桥恢复通车,长安大学桥梁抗风抗震团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5月8日,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工程研究所所长李加武接到广东交建集团邀请,赴一线参加虎门大桥悬索桥抗风研究相关工作。接到任务第一时间,长安大学桥梁抗风抗震团队迅速行动,克服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以超常速度、最短时间完成了虎门大桥模型的设计和加工。安装调试好之后,首先在风洞实验室里再现实桥风致振动情况,随后尝试各种抑制振动的气动措施。
据了解,自5月8日至5月15日大桥通车,师生不眠不休整整一周,找到了虎门大桥振动的原因,检验了可行抑振措施并递交广东省交通厅。
为解决虎门大桥异常振动的问题,长安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三个学校并肩作战。确定产生“涡振”的三方面原因:内因是因为阻尼比低,以及气象条件等。
5月9日上午,李加武教授赴大桥现场,与各方面专家一道昼夜研讨解决方案,在前方负责整理试验数据供交建集团参考。高广中、王峰、白桦教授等课题组成员在学校风洞实验室与李加武教授通过隔空的方式线上互动,李加武老师在一线和其他单位碰头交流,返回来再完善试验方案、工况,进行试验。
团队成员高广中老师表示,虎门大桥的涡激共振是全国瞩目的,桥梁双向封闭对市民生活影响较大,对团队成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因为现象本身比较复杂,后面采取的措施,需要制定很多方案来进行试验,反复论证效果,这就需要团队成员拿出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发扬“大将”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记者采访了解到,长安大学在抗风抗震方面的研究从刘健新老师开始到李加武教授,延续至青年一代,三代人对科研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一直被传承。
提到长大精神,李加武教授讲到长大人共有的特点:学风严谨。实验数据容不得一丝造假,所以学术科研非常注重细节。作风优良。长大人具备“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战斗精神,工作作风优良,能打硬仗、出成果。低调务实。长大人在业内的口碑是务实低调不张扬,踏踏实实做好科学研究。同时他也寄予年轻学子:“年轻人如果要从事科学研究,就需要踏踏实实做事,去掉功利心,摈弃浮躁,才能出成果。”(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 姜泓 通讯员王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