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现象文化本质是什么,饭圈文化是主流文化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7 19:19:04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近来,“饭圈”乱象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公众对“饭圈”现象的高度关注。对“饭圈”进行综合治理,成为全社会共识与期待。8月26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举办了“饭圈文化治理”专家研讨会,邀请文艺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青少年文化、政府管理、演艺行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维视角就“饭圈文化”的产生根源、不良影响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努力廓清风气,回应社会关切。

饭圈现象文化本质是什么,饭圈文化是主流文化吗(1)

研讨会现场(崔益明/摄)

“饭圈”乱象产生的不良影响

“饭圈”是文艺娱乐产业链中人为制造的一种畸形文化消费,是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糟粕。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主任祝燕南认为,“饭圈”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无关实现中华文化复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指出,“饭圈文化”既不是审美,也不是宗教,不是迷信,而是三者混合而成的“怪胎”,或可称之为“迷恋”,是长期美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认为,“饭圈”如同“信息茧房”,只提供粉丝愿意看到的东西,让他们误以为见到的就是世界的真实、偶像的真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饭圈”乱象,认为“饭圈经济”代表了一种错误的消费观、扭曲的财富观、短视的投资观、异化的价值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认为,急功近利的造星模式侵蚀了正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业务能力欠佳却片酬不菲的“流量明星”挤占影视项目的制作成本。

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就“饭圈”乱象对青少年一代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他指出,“饭圈文化”的本质是青少年追星行为极端化蔓延形成的组织。“资本 流量明星”的无序扩张、过分追求高额回报、社会责任缺失,改变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格局,对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也认为,“饭圈文化”是基于互联网和“粉丝文化”形成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亚文化,呈现出低龄化、极端化、排他化等特点。应警惕“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包括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学习和社交,尤其是诱发青少年不劳而获的思想,误导青少年不当消费,形成集体不当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网络诈骗和青少年犯罪等。

“饭圈”乱象治理任重道远

对于“饭圈文化”, 需要作多方面的反思和治理,与会专家纷纷从各自领域出发建言献策。彭锋认为,“饭圈文化”披着审美和艺术的外衣,但它不是真正的审美。若要根治,需要加强美育,培养真正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针对“饭圈”乱象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邓希泉认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提升其理性追星的能力,还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消费素养。

长期从事演艺行业管理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指出,要健全监管协同机制,加强文化、广电、新闻、网信、教育等全行业的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对艺人机构、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的监管力度。同时,要优化评价体系,摒弃“流量至上,数据为王”的评价体系,不能用是非不辨、低级庸俗、粗制滥造的作品误导观众。

加强行业监管,是大多数与会专家的共同意见。张洪生提出,对于“饭圈”的治理,应注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加强大众媒介精品内容生产和舆论引导。张海君也认为,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作用,提高对行业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赋予行业组织更多权力和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闻翔对“饭圈”治理的边界提出建议,认为“饭圈”治理要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注意治理对象、方式与边界,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治理困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不良“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扭曲、有缺陷的价值观。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对“饭圈”乱象加以抵制和反对,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使文艺在良性的圈层生态里成长与前行。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