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大学校园里各种突发性的学生人身事件,多有发生,因感情问题自*的,因心理抑郁跳河的,因体育运动猝死的,还有喝酒过量死亡的等等,不一而足,形式多样。
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强化对在校大学生学业状态的管理,出现人身意外事故的大学生人数,将不会减少。
每一个大学生的身后,都站着一个家庭或家族,每当在校大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无论对学生的家庭,还是学校而言,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校大学生中,在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一部分学生,是高校学生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某大学面向本校学生发放了弱势大学生群体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3125分,经过核对学校相关数据,确认其中有781位学生,符合弱势大学生的标准,占比25%。综合全国高校的学生情况,这一调查结果基本能代表现阶段高校中,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有近25%的学生,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831.03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
就以在校本专科生总数计算,全国在校大学生中,有近700万的弱势大学生群体。
如此庞大的人群,亟需社会各界关注。
弱势大学生群体,并不仅仅是经济困难学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一提起弱势大学生,往往想到的就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贫困生,但在大学校园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是一部分。
所谓弱势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是指贫困大学生或其他具有某一类特征的学生群体,而是指因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的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生存状态与社会主流相对脱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的,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学生群体。
这些群体包括:
1)学习困难学生群体:
学习困难弱势群体,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对大学生活迷茫,没有方向和学习的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沉迷于游戏,把大学生活过成了养老模式等,这部分学生普遍性的学习困难,成绩较差,挂科严重,在学业不保的边缘挣扎。
导致学习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学习方法不得当、高中基础较弱等。
2)贫困生群体
贫困生群体普遍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现阶段,全国绝大部分高校,把贫困生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一般困难学生、困难生和特困生。
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入学率的提高,在阶层固化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贫困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3)社团弱势学生群体
国内高校都组建了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作为组织和协调所在高校中的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和运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入党等最为重要的阶梯。
学生参与各种社团竞选或活动时,由于成长背景、家庭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家庭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下,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优秀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综合素养较高,在社团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取到更多有利的资源和成长空间与位置;而弱势的学生,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资源的获取和成长空间上,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进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4)社交障碍学生群体
社交障碍是当下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很多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表现活跃,但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却缺乏沟通交流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同学和舍友的相处时,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
该群体学生常常处于内心的封闭状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僻敏感,心理脆弱,以冲动,心理耐受力不强,有非常强的焦虑感。
5)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毕业即失业,成为当前很多大学生群体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企业用人越来越理性,大学专业与行业存在隔阂,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大部分二本、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的现状。
一到毕业季,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但由于自身竞争能力不强,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中常常在焦虑与压力下,出现了某些过激行为。
弱势大学生群体常见的问题
大学生的弱势,并不表现在某一个具体方面,通常是由一个方面的不足而引发的综合性问题,多种弱势情况并存,对大学生活弱势群体而言,通常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卑或自尊心理强
大学生弱势群体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过度自卑心理下,有些学生形成了敏感多疑,自负又自卑的矛盾心理。在大多数高校的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着“比穷”、“比惨”的粗暴而又简单的筛选措施,导致受助的贫困生其家庭隐私被“扒开”,在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下,有些学生出现了其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学习较差的学生认为考试挂科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心理受挫,自暴自弃;网络成瘾学生普遍性的出现了自卑心理较严重的情况。
这几类学生通常在心理上较为封闭,人际交往困难、沟通交流存在障碍,由于自卑或过于自尊的心理,导致他们性格孤僻,与他人沟通较少,不易被学生群体所接受,逐渐被边缘化。
2)情绪控制能力弱
弱势大学生群体,常常对社会现状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从自身的感知出发,对一些人或事出现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做事易走极端,对同学、老师易产生偏见和误解,无法正确、理性、客观的看待人或事,他们的是判断事情的时候,常常出现非黑即白的标准,在面对困境和冲突时,习惯性的把原因归结于对方,由此容易采取片面、错误和极端的对策。
3)综合素质不强
对来自偏远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说,由于自己之前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所限,与城市或富裕家庭的学生,在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技能水平、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和差距,由于自身素养的缺失,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比较薄弱、见识短浅、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缺乏生活热情。
这部分同学在学习之余,常常会从事社会兼职的方式赚取生活费用,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学习,由此很容易失去评奖选优的机会,在自卑和自我封闭等消极心理的影响下,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不能融入集体,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
4)“四无”青年
另外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对人生和职业的规划,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学习没有目标,生活没有热情,运动没有兴趣,交际没有能力,逐渐放纵自己的行为,自私自利,追求享受,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更多的逃避;把玩游戏、追剧作为课余唯一的娱乐项目,荒废学业。
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有部分学生对基层工作看不上,眼高手低,宁愿在城市里漂泊,也不去偏僻地方工作,缺乏竞争意识和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积极性。
如何解决
大学生弱势群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学校的帮扶和社会的关注,使他们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困扰,逐渐走出弱势群体,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层面,需要系统性的制定针对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政策和制度,投入资源,拓展帮扶通道,完善救助机制,优化帮扶流程,为弱势大学生群体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在学校层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跟踪解决这部分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在学生个人层面,需要增强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通道,努力拓展专业技能,增强综合性的竞争能力。
在学生家庭层面,需要亲人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给他们一个安心学习的条件,协助孩子走出人生的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