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广东虎门大桥桥面“波浪式起伏”的视频持续引发全国关注。
据广东省交通集团5月6日凌晨通报,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不过,6日凌晨,在虎门大桥管理中心实时监控画面中仍可看到大桥仍有肉眼可见的轻微振动。为避免意外发生,虎门大桥施行双向封闭,大桥管养单位已紧急开始对大桥进行全面检查检测。
什么是涡振现象?
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建成的虎门大桥悬索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悬索桥,因为设计与施工方面有诸多突破,荣膺过包括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在内的多项荣誉。这样一座瞩目的大桥,为何会突然“摇摇晃晃”起来?
对于此次虎门大桥异常抖动,一开始许多人认为是当时主桥风速过大造成的。然而根据通报,虎门大桥首次振动发生在5日下午两点左右。经初步调查,当时风速为10米/秒—12米/秒,属于六级强风。风速并“没有特别夸张”。
国际梁桥与工程协会主席葛耀君,是此次广东交通部门召集的专家组成员之一,他向看看新闻Knews表示,相较于硬刚挺立的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属于柔性结构,能适应大风和地震区的需要,但也容易产生涡振现象。涡振,也称涡激振动,是一种兼有自激振动和强迫振动特性的有限振幅振动。一般风速在6米/秒至13米/秒范围内,风和大桥本身的振动频率一致产生了共振,就是涡振。正常情况下,涡振的振动幅度较小,人们不易察觉。
值得注意的是,虎门大桥为连接广州与东莞的跨海大桥,位于珠江口狮子洋上,地处台风多发地带,当初作抗风设计时主要瞄准的是因为台风引发的颤振。而虎门大桥设计的抗颤振临界风速可达70米/秒,目前世界还没有一场台风或者飓风超过这个风速。可见,外部风力并不是虎门大桥异常抖动的“罪魁祸首”。
“水马”惹的祸?
经过国内12位知名桥梁专家的连夜调查分析,专家组研判认为,虎门大桥之所以发生让人“心惊肉跳”的振动,主要是受外部风力和桥梁加置的水马“叠加”造成。
据悉,事发当时虎门大桥正在维修施工中,桥面加了1.2米高的挡墙(水马)作为隔离的临时措施。
葛耀君也参与了此次调研,他告诉看看新闻knews,虎门大桥桥梁结构的断面闭口钢箱梁高约3米,而水马挡墙高达1.2米,加之水马沿桥跨边护栏连续设置,改变了钢箱梁的气动外形,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因而产生涡振。
在同济大学桥梁与结构抗风研究室主任朱乐东看来,涡振对桥梁外形的细节十分敏感。由于桥梁风控问题非常专业,有时施工方进行维修保养时未必能考虑到,因此水马“闯祸”也不难理解。
而虎门大桥“服役”超过20年,历经数次大修,桥梁栏杆支座等那怕有细微的改变,是否埋下大幅度涡振的“隐患”也未尝可知。一般情况下,桥梁有轻微的晃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幅度非常大就要引起注意,对于桥梁的实时监测不可或缺。
全面检查检测才能打消公众疑虑
尽管“水马”被指是引发虎门大桥异常振动的“祸端”,不过在水马移除以后的当晚及次日凌晨,桥面仍有抖动现象。对此,虎门大桥大修办公室回应称之所以仍有抖动,可能是惯性的原因,涡振会慢慢自动消除。
不过,在葛耀君看来,水马移除以后涡振并未消除的具体原因,乃至此次虎门大桥首次振动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检测确证。
5月6日,新京报官微发起了一项“虎门大桥为何会晃动”的调查投票,在约1万名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超过半数的网友选择“等待科学调查结果”。联想起在不久前的4月26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桥体如波浪般晃动。接连发生的“大桥晃动”,公众自然关心也要追问,类似大桥发生晃动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安全。
朱乐东认为,不只是虎门大桥,其他悬索桥也面临着桥梁涡振的计算、抗风振能力,以及其他安全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解决。目前,虎门大桥管养单位已紧急开始对大桥进行全面检查检测,交通运输部也已组建专家工作组到现场指导。对于虎门大桥的安全性问题,相信调查组很快就可以给出科学的结论,消除公众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