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浙江绍兴有一户张姓人家,他们的祖上立过军功,几代都是公职人员,家庭富裕。
1563年的一天,张家生了一个男娃,这孩子打小就很聪明,稍微长大一点就很喜爱读书,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经典著作多有涉猎。
他的父亲叫张寿峰,当时在定西侯府中当门客,对医药理论颇有研究。他从小时候便跟着父亲一起学习医术,很早就接触了《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很感兴趣。
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他跟着父亲来到京城,父亲见他酷爱中医,便让他跟着当时的名医学习。
那些年,他正值年轻,精力充沛,结交甚广,饱览群书,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精通医药。
他在先祖军旅事迹的激励下,形成了开朗的性格,在军队里工作过一段时间。
但是,几年戎马生涯,并没有收获多少成就,于是选择归隐,一心向医,收获颇丰,被大家誉为“仲景东垣再生”“仲景以后,千古一人”。
他就是张景岳,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
他受到《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思想的启发,认为人体虚多实少,需要注意补益真阴元阳,他的特点是常用温补方剂,慎用寒凉方药。他著有《景岳全书》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仪膏在伏羲氏的《易经》中,记载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句话,“两仪”指的就是“阴阳”;《易经》认为,一切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两方面。
张景岳治病非常重视阴阳,他认为,医理虽复杂,但是,阴阳为纲领,阴阳为一体,二者不可分。
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就是说,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景岳全书》中记载了一个两味药的方子,一味药可补阴血,另一味药能补阳气,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用于面色不华,头昏目眩,心悸失眠,体瘦气短。
前面说过,“两仪”指阴、阳,而中医认为,血属阴,气属阳,这个气血双补的经典名方,就是“两仪膏”。在熟地补阴的基础上,用人参补阳,阴阳互补共同达到补气益血的功效,很好地诠释了阴阳平衡的医学原理。
组成:人参、大熟地
制法:上二味,用好甜水或长流水3.7升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浓汁。若味有未尽,再用水0.5~1升煎滓取汁,并熬稍浓,乃入瓷罐,重汤熬成膏,入真白蜜120~250克收膏。
功能主治:滋阴生津,补气养血。治积劳虚损,阴虚精不化气,以致气血两虚,身体消瘦,精神倦怠,惊悸健忘,耳鸣目眩,面色萎黄,肢软乏力,以及病后体虚者。
人参·补阳气
人参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书中写道:“主补五脏……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说过,人参因根如人形而得名。
人参是补气类中药,是东北三宝之一,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的作用。
熟地黄•补阴血
说到熟地黄,众人皆知它是滋阴补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的君药。生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可清热凉血;它可以炮制加工成熟地黄,具有补血滋阴的作用。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可用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
现代研究表明,熟地黄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抑制肿瘤发展、抗衰老等作用。
两仪膏应用两仪膏是一个很实用的膏方,但是,古今有一定的差别。人参大补,不适合常人长期服用,可用于治体虚欲脱、脾虚食少、久病体虚的患者等。
《本草正义》认为,党参的效用与人参相差不远。它更可贵的地方在于,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
党参是一种食疗佳品,有时候,人参大补元气的作用太过强了,人们更愿意用党参,因为党参的性味甘平,作用比较缓和。
现在药店里卖的OTC中成药把方中的人参换成党参,是补益气血的佳品,大家可以按需选用。
人们在两仪膏的基础上,加了几味药,研制成了复方阿胶浆。由阿胶、熟地黄、红参、党参、山楂五味药组成。
阿胶增加全方补血的功效,山楂可健脾、消除滋腻,有助于消化吸收。这样一来,补气血的效果比两仪膏更强了,却也不至于太过滋腻,正所谓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中医有“气血互生,气生血长”的理论,原来两仪膏简单的组方中,蕴藏着不简单的道理。你还了解哪些补益气血的膏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