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老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的水域框架。苏州河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上海母亲河的故事吧。
名称从何而来?
公元前221年的上海地区及周边水道示意图
上海陆地是在江海的水沙相互作用下冲积而成,历经沧桑巨变,有升有降,时坍时涨,总趋势是自西逐渐向东,延伸发展。北东——西南走向的“冈身”地带,是上海陆地生成发展的一条重要历史分界线。冈身及冈身以西地区成陆于5000~6000年前。
吴淞江最早的正源,出自今江苏省吴江县城以南的太湖口。在太湖地区成陆过程中,古有排水”三江”之说。《尚书·禹贡》中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约公元前2286~2278年间)。震泽即今太湖,至于是哪“三江”,《禹贡》中并未详陈,只是后人经过各种考据,而把此“三江”称为“松江、娄江、东江”。
1870年前后的苏州河黄浦江口
而“苏州河”这个名称的出现不过百余年,且专指上海境域河段的吴淞江。习惯上指称北新泾至黄浦江一段。但随着市区扩大,称苏州河之河段有上延的趋势。到19世纪后半叶,吴淞江乘船溯江而上,可直达苏州,故俗称其为“苏州河”。
“黄浦夺淞”是何缘由?
前文已经提及,吴淞江的历史极为悠久。相比之下“黄浦”的出现就要晚一些。南宋以后,由于海岸线向东推进,吴淞江河口段不断淤淀,下游亦几乎淤成平陆。又由于宋初太湖东筑长堤,兴建长桥,江堰来水减弱,水害加剧。1403年,苏松水患,户部尚书夏原吉赴江南治水,采用叶宗人的意见,开通范家浜,上接大黄浦,下接南跄浦口;引导淀山湖一带众水改由范家浜东流,在现今复兴岛附近同吴淞江汇合折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长江。按照《上海水利志》的记述:黄浦之名,始见于1158年,高子凤为西林(今浦东三林镇西)南积教寺所作的《碑记》中。南宋时期的黄浦,乃指今闸港迤北向一段,为吴淞江的支流。元末明初,闸港以北统称“大黄浦”,清代始名黄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