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对梁山的笔墨较多,特别是施耐庵提到了梁山800里水泊引起后人兴趣,但现在梁山的水泊已经没有了。后人在分析梁山水泊消失的原因,曾认为八百里水泊只是作者比喻,梁山水泊并没有这样大。
并非虚数我们读唐诗,有“九曲黄河万里沙”、“ 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描写的水的诗句,据此有人认为,梁山800里水泊只是一种虚数描写,并没有那样大。但唐诗所描写的关于“水”的诗句,也并非是虚数,所谓的“万里沙”,黄河也的确有万里之长,当然也有“万里沙”,至于“万重山”、“三千尺”或许有夸张的形容。
而梁山所谓的八百水泊,如果作者真是比喻水泊之大,为何不用千里和万里?虽然梁山的水泊大小古人不可能用现代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但八百里水泊应该是虚实之间,是指水泊面积之大。如果真是一个虚数,是一个很小的水域,那么梁山何以聚集起义军反抗宋朝呢?
虽然《水浒传》是小说,有虚构的一面,但宋江起义的确存在。而宋江的起义军从人数上无法与方腊比,如果要起义,必然要选一个官兵无法征伐的险地,据此,梁山水泊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聚集地。如果水泊面积小,官兵轻易能攻打,那没必要再守梁山了。可以推断,梁山的水泊面积很大,要想进攻,需要水军作战,但很难达到目的。
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难以治理的河道,由于古代治水较难,因此,黄河在古代泛滥成灾,多次决口,在下游地区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泊地。在五代是,在梁山、东平一带,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此后不断蓄水聚集,到了宋朝时,已经是一个范围包括梁山、郓城、东平、巨野等城的巨大水泊,这或许就是“八百里水泊”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