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苏里南,这个面积16万平方千米、人口仅54万的小国,拥有印度裔、克里奥尔人、印尼裔、丛林黑人、印第安人、华人和白人等多元民族共融的社会。
这里语言丰富、风俗文化多样,生态环境宜人,被誉为“迷你联合国”,在拉丁美洲独具特色。
然而,自17世纪初成为荷兰殖民地以来,苏里南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
尽管在荷兰支持下,这种经济结构曾带来一定繁荣,但随着苏里南走向独立,这种结构反而成为了导致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的罪魁祸首。
在荷兰统治下的苏里南作为南美洲最年轻的共和国,苏里南在1975年独立前被称为荷属圭亚那。
尽管领土面积是古巴的1.5倍,但它仍然鲜为人知。
最早登陆苏里南的是西班牙探险家,随着“黄金国”传说的流传,不幸的土著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此后,法国、英国、葡萄牙、意大利和荷兰殖民者争夺这片新发现的土地。
终于在1667年,荷兰人与英国人签署了布雷达条约,交换新阿姆斯特丹,荷兰人成为苏里南的统治者。
荷兰人在征服土地方面并不逊色于西班牙人。
他们迅速征服了土著居民,并从非洲进口黑奴在甘蔗、咖啡、可可和棉花种植园里劳作。
当时,荷兰设立了一个专门贩卖黑奴的公司,其船只在非洲西部海岸和加勒比之间穿梭。
据估计,共有约30至35万黑奴被运往苏里南,但到上个世纪中叶废除奴隶制时,仅有七分之一的黑人幸存下来。
在荷兰对奴隶制度的不懈加强下,苏里南的黑人勇敢地反抗殖民主义者,燃烧种植园,进入热带森林建立坚固的村落,再返回其他种植园解救他们的同胞。
斗争使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在各个种植园独立进行,最终迫使武装精锐的荷兰军队签订和约,承认了山野黑奴社会的合法地位。
1863年,荷兰人决定废除奴隶制,一方面因为他们厌倦了与黑人游击队的斗争,另一方面是受到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影响,意识到殖民地应转型为欧洲的原材料供应地及潜在工业品市场。
他们允许黑奴在干满十年后离开种植园,因此需要引进新的劳动力。
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印第安人等族群在此时迁入苏里南,而苏里南当地的原住民中有三分之二留在本地,另有三分之一迁往荷兰谋生。
到了20世纪初,美国人和荷兰人惊喜地发现苏里南拥有丰富的浅埋铝土矿,这是制造飞机和导弹的关键原料。
1916年,美国铝业公司开始在苏里南开采铝土,随后在1942年,荷兰人通过壳牌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比林顿公司也加入了铝土开采行列。
美国人还在这里修建了处理铝土和精练铝的大型工厂。
为了供应电力,他们耗资6亿美元在首都以南110公里处截断苏里南河,修建了一座堤坝和水力发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