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导致生产利润率持续滑落,铝土开采量也相应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制铝工业占据了苏里南绝大部分出口收入,铝土开发和加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和出口的80%左右,但仍被美资和荷资企业所垄断。
严重依赖外部经济,使苏里南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更令人失望的是,荷兰反悔并停止向苏里南提供“分手费”,而这笔钱对苏里南至关重要,占政府支出的近25%。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苏里南国内失业率飙升至17%,通货膨胀率也超过了10%。
独立后的政局动荡苏里南首都的建筑和布局鲜明地展示了当时的经济困境,密密麻麻的小房子挤成四五排。
在这些曾经是奴隶的住所中,如今居住着现代化工业的工人们。
尽管他们获得了自由,但贫困依旧困扰着他们。
经济状况迟迟未见好转,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工人联合会因此开始陆续发起政变。
1981年10月,苏里南工联的一个下属分会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罢工,导致国内外航运陷入瘫痪。
恰逢格林纳达总理毕晓普即将访问苏里南,军队司令鲍特瑟对罢工选择的时机颇感愤怒。
他向工会*达尔发出警告,却遭到了达尔的猛烈反击。
此后,军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冲突越发激烈,罢工规模不断扩大,且充满政治诉求,要求军队撤回军营,并尽快举行大选,直接指向军事政权。
鲍特瑟指责达尔试图利用工人运动扭转革命进程,让国家重新回到过去的旧秩序。
尽管工会和军方后来进行了多次谈判,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1982年12月8日,苏里南军队司令鲍特瑟宣布成功粉碎这场政变,并于当晚在首都实施了宵禁。
随后,政府广播报道,部分涉嫌参与政变的人员“在逃跑过程中被击毙”,其中包括工会*达尔等人。
工联总部也惨遭焚毁。
在此之后,总理内依霍斯特和另外8名文官内阁成员递交辞呈。
政局因此陷入动荡。
由于被击毙的嫌疑犯中不乏社会知名人士,国内舆论哗然。
首都柏拉马里博市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军政府对15名反政府分子的处决。
1982年1月31日,苏里南国家电台再次发布消息,称鲍特瑟于30日晚成功挫败了一场旨在暗*他、推翻政府的阴谋。
被捕的人员包括军内第二号人物、警备司令霍尔普以及一些部长等15人。
政局在这一波动中再度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