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毛道光 青岛报道
人类与海洋都是这座美丽星球的产物,人类在陆地上繁衍生息,海洋则为人类生活提供着重要的资源,大到鱼、虾,小到海澡、浮游生物,甚至是平时吃的食用盐,这些都是来自大海的馈赠。
青岛的古法制盐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之前。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胶州湾北岸的东风盐场,这是青岛最后的千亩盐场,承载着一代代盐业人的珍贵记忆。随着光伏发电设备的投入使用和首座海盐博物馆的建成,在保留原有古法制盐工艺的同时,这片最后的盐场也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
青岛最后的千亩盐场——东风盐场。
年产7000吨
这是青岛最后的一片千亩盐田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河,这里不仅水产丰富,还是上等海盐的产区,东风盐场的故事也就是从大沽河入海口的盐田开始。今年55岁的徐奎鹏是青岛东风盐业有限公司制盐公司副经理,也是坚守在这最后一片千亩盐田的老盐业人,跟制盐打了30多年交道,这片盐池就是他奉献近半生的青春。
走进东风盐场,一眼望去,不远处是一片方方正正的盐池。通过无人机俯瞰整个盐场,记者发现各个盐田呈现出不同颜色,这与卤水的浓度相关,当卤水浓度较低时,盐田呈现出的颜色也较浅,而不同颜色的盐池在行业内有不同的称呼。徐奎鹏介绍,方形的池子我们叫卤台,分为初级制卤池、中级制卤池、高级制卤池和结晶池,海水的浓度通常是3波美度(行业用语)左右,而经过初级制卤、中级制卤、高级制卤三步过程后,逐步浓缩至26波美度的饱和浓度,此时卤水就要进入结晶池,再经处理,就能形成我们常说的颗粒盐。
在盐场的东北侧,记者看到了一座隆起的梯形小山,小山的前面还露出雪白的大颗粒盐。因为前期降雪的缘故,如今这个巨大的盐垛上仍然覆盖着毡布。记者了解到,如今东风盐场内共有8个结晶池,去年总产量7000多吨,这巨大的盐垛就是去年的全部产量。“这其实已经算是丰产了,捞盐之后我们就堆在这里。”徐奎鹏说。
去年总产量垒起来的盐垛。
传承古法制盐工艺
年初一就开始储备海水
海盐生产是利用海滩滩涂建造的盐田和海水,经过自然蒸发浓缩提取氯化钠的过程。这里的制盐采用古法,从开滩贮水到蒸发结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天然无污染。说起古法制盐,徐奎鹏如数家珍。“整个海盐生产工艺流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收盐集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讲究,这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
徐奎鹏向记者展示还未完全成型的海盐。
“在纳潮阶段,我们会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前后开始储备一年的海水,这个时候海上的渔船基本上不出港了,养殖业也没有往外泻水的,海水洁净,浮游生物也比较少。”徐奎鹏指着远处的几个小房子说,“我们会启动抽水机,将盐场纳潮沟里的洁净海水通过水泵提到我们的水池中,然后引入到卤台中储存起来使用。”
第二个工艺就是制卤,一般是通过三个等级的卤台来逐级进行操作,初级卤台海水浓度在10个波美度以下,中级卤台在10到20个波美度,高级卤台在20至26个波美度。当卤水达到26个波美度时,就会放入结晶池中。
结晶工艺是生产海盐的第三个步骤,将达到饱和的卤水,也就是26个波美度的卤水灌入结晶池后,这些卤水在结晶池中继续蒸发浓缩,以晶体形式逐步析出原盐的过程。在大颗粒盐的结晶池中,每到蒸发量升高的季节,就能看到盐工师傅都会穿着防水裤、拖着很宽的爬犁在结晶池中拉碴。
古法晒盐是季节性的活,从每年春天开始忙碌,一直到11月中旬结束,出一茬盐需要整整一年的沉淀时间。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收盐。徐奎鹏介绍,根据海盐生产品种的不同,捞盐的方式也有所差别。“普通大颗粒海盐一年只需要捞盐一到两次,运用扒盐机和运盐车将盐从结晶池捞出送至盐台子,然后运用堆垛机将盐堆积成盐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