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现在在做什么,笑果文化4个创始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21:26:40

徐奎鹏向记者介绍古法制盐工艺流程。

“盐三代”的坚守

雨雪天不敢有丝毫马虎

从爷爷那一辈就开始从事古法晒盐工作,徐奎鹏也在盐场工作了几十年,是当地名符其实的“盐三代”。记得第一次坐着父亲的大板车来到盐田,看到雪白的盐,徐奎鹏上前就抓了一把往嘴里放,惹得周围许多盐制工大笑不止。第一次接触盐田后,徐奎鹏和制盐结下了情缘。30多年的晒盐经历,让他对这片盐田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祖父两代一直守护着盐田,到他已经是第三代。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承载着青岛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靠晒盐为生,在别人眼中是“清水捞白银”的美差,但背后的辛苦只有晒盐人自己知道。“制盐过程最怕水,下雨时盐池子需要提前用保护膜封好。“前两天的雨雪天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如果让雨雪进入到我们的盐池中,那对我们的产盐量会有很大的影响,会导致我们盐池中的波美度下降,甚至还会让我们之前的努力白费,因此,每逢降水,我们都不敢有一丝马虎,都会提前为盐池覆上膜,让盐池中的卤水不受影响。”徐奎鹏说罢指了指位于盐池一侧的黑色薄膜和篷布。

“现在好多了,收放薄膜都可以通过机器来拉动,最初的时候,这些全靠人工,每一场降雨前后都要最快的时间去收放,光这个活下来,都会大汗淋漓。”徐奎鹏说,现在他们主要是负责“监工”,看机器有没有拉到位,薄膜有没有破损的地方等等。

如今的东风盐场保留着最后一块千亩古法晒盐场,这也是他一直在东风盐场坚守的原因。在这里,他还能看到古法晒盐的熟悉场景,让保留在心底的那份乡愁找到了依托。作为我国海盐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老青岛人忘不了的味道。这一片盐田留下了一份乡愁,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文化遗产。

老盐人盼望转型升级

在这片土地建起青岛首座海盐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盐企纷纷转型,盐田面积也不断减少,这里的原盐产量也从原来的2万吨减至7000吨。如今的东风盐场第三工区,被称为青岛最后一片盐田,占地面积1000多亩。徐奎鹏告诉记者,在盐场对面,我们建起了青岛海盐博物馆,现在已经不在意产量了,这片盐场如今作为配套展示用,有的时候更像是一种符号的象征。

池子现在在做什么,笑果文化4个创始人(5)

青岛海盐博物馆。

为了留住青岛制盐历史,传承古法制盐工艺,东风盐场也在转型增效。2023年9月份,依托东风盐场三工区,青岛海盐博物馆开门纳客。据了解,青岛海盐博物馆占地2855平方米,设计基本陈列6个单元,分别是“历史悠久”“艰难生存”“工艺领先”“多元发展”“时代追梦”“盐人匠心”。藏品包含638件青岛市盐场历史资料及盐业机械和工具,都是青岛盐区盐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池子现在在做什么,笑果文化4个创始人(6)

接待预约来博物馆研学的学生。

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开馆以后,我们的博物馆跟我们的盐场实现了联动,已经接待了数千学子零距离体验,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到青岛海盐文化和古法制盐工艺。”

池子现在在做什么,笑果文化4个创始人(7)

其中一块盐田摆放着光伏发电设备。

除了海盐博物馆,记者注意到,在盐场的内部,还有一片光伏发电的设备正在运行。通过无人机,记者看到了是一排排太阳能发电板。“上层企业也在探索在这片盐滩上进行绿色发展,走光伏发电的路子也是企业转型的一种探索模式。”徐奎鹏告诉记者,“目前盐场的用电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后续光伏发电有望会并入电网,创造经济效益。”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