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五星红旗是怎么来的吗?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等中央*决定,面向全国征集新中国国旗设计方案。
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能人志士踊跃报名参加,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有2900多幅设计作品。
然而,我们如今使用的五星红旗,在当时却并不太被大家接受,得到的投票数也是少得可怜。
五星红旗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国旗,还要感谢*的一番话。
那么,*到底说了什么呢?五星红旗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1949年7月中旬,举国上下都在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着,除去开国大典的各项流程,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国旗、国歌以及国徽的确定。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国旗上,必然要听取大众的意见。为充分体现这一点,*等中央*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国旗设计方案。
党中央对国旗设计的硬性要求是:主色调为红色,不能花里胡哨,还要体现中国的特征。
消息一出,瞬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行各业的人才都积极参与其中,曾联松也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浙江瑞安的他,1938年便已追随我党的步伐参加革命,有幸能和诸多前辈一起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为了参与这次国旗的设计,曾联松特地向公司请了小长假,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泡在房间里画设计图纸。
起初,曾联松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构思,甚至有些迷茫,只是在胡写乱画,毕竟他也不是设计专业出身。
接连画了好多张,始终没能达到他的预期,思路更是乱成了一团麻。
为了尽快找到好的思路,曾联松想到了一个办法:家里放着那么多*著作,何不从这些著作里找灵感?
可一顿操作猛如虎,画了几十张图下来,还是没有一张能拿的出手的,这可难坏了曾联松。
眼看着交稿的时间一天天逼近,曾联松的压力山大,为了画出满意的设计图,他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一天夜里,他独自坐在床边冥想,窗外有几个小孩儿在哼着儿歌,刹那间,灵感如泉水般涌来。
“盼星星、盼月亮......”这首儿歌就像是他的缪斯女神,他终于知道自己该如何画国旗了。
趁着灵感还热乎,曾联松连忙提笔,将所思所想画了出来。
先是一颗大的五角星,另外还有四颗小的五角星,底色就是中央要求的红色。
图案画完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布置,才更有意义,看起来也更和谐。
不一会的功夫,曾联松想了几种方案,可摆来摆去,总觉得差点意思,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的过去,摆了几十种方案后,他终于找到了最满意的一种,将五颗星星都摆在红旗的左上角,大星在中间,四颗小星围绕在右侧。
仔细看了一会后,曾联松又觉得似乎少点什么,于是又突发奇想,在大五星上加了镰刀斧头的标志。
最后,又在设计图纸的后面加了一张设计理念的字条,随后在家人的陪同下,将设计图纸寄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