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著名的历史典故“毛遂自荐”中,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呢?这点我们应该学会,适当时候自我举荐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只有表现自己,才能为自己赢取机会。
典故中主人公、地点“毛遂自荐”这则历史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人士毛遂(赵国平原君门客),其次是赵国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是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当时盛行养客之风,战国四公子属于其中的佼佼者而闻名于战国,为此有了战国四公子之名)。主要地点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和楚国。
典故起因“毛遂自荐”起因是因为秦国和赵国发生长平之战后,赵国遭遇大败,于次年,秦国又继续攻打赵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城,赵国虽然全力抵挡秦军进攻,死守邯郸,但奈何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斩首坑*约45万人,为此元气大伤。
赵国面对强秦的围攻,处于劣势,赵国不得已向楚国、魏国求援,平原君赵胜时任赵相,平原君担任赵国使者出使他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一些门客前往,筛选后还差一人,之后便发生了“毛遂自荐”的故事。
典故过程赵国在秦国的围攻下,赵孝成王只能派使者去他国求援,平原君赵胜便决定跟自己门下食客一同前往楚国求援,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谈判取得成功,让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在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
平原君门下有食客上千人,自然不可能全部同往,决定选出20人和平原君一同前往,但最终只选出19人,无法凑满20人。此时平原君门下的一食客看得了机会,便自告奋勇,向平原君举荐自荐,这个人就是毛遂。
《史记》记载: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最开始本是不看好毛遂的,但食客毛遂说服了平原君,最终和平原君以及另外的十九位食客一同前往楚国,而其它十九人也是不看好毛遂,并相互嘲笑。
典故结局平原君赵胜一行人向楚国出发,在途中,毛遂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其它食客的佩服,抵达楚国后,一行人便前去和楚国谈判合盟之事,但进行的并不顺利,谈判从早上到中午依然没有什么进展,同行的门客就鼓动毛遂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