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序言王世贞,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的内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9 01:16:44

李时珍(1518—1593)与王世贞(1526—1590)均是明朝中后期人,李时珍长王世贞8岁,两人算得上是同龄人。但李时珍系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人,王世贞系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两地相距千里;一个是医学大家,一个是文人高官,却因《本草纲目》产生了交集——李时珍曾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这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时珍之所以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一方面是因为王世贞知医懂药,对李时珍所从事的工作价值是肯定的。“所谓自宋以后,医乃一为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换言之,当时曾考取功名的那些读书人基本都是知医懂药的,王世贞就以“一足商羊,舒翅而舞,乃孔子而释疑;萍蓬草生,李时珍解其惑”来评价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传统药典体例进行了创新,首创十六部,内容翔实丰富,王世贞对此颇为认可,他在序言中写道:“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

  另一方面,王世贞可谓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人高官。王世贞系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文学上成就极高,主导文坛20余载,是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著作丰,声望高,可以用“一言九鼎”来形容,由他来为书作序可以提高《本草纲目》影响力,便于书商刊刻发行及流传后世。万历六年(1578年),190余万字的《本草纲目》成稿但出版不顺,万历八年(1580年)李时珍找到王世贞。此时的李时珍除了这套书并无值钱之物,王世贞回忆,“解其袋,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但王世贞拒绝了李时珍的请求,理由之一是他认为这部书还不够精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王世贞对医和药的了解是达到一定程度的。

  被王世贞拒绝后,李时珍携书稿返回蕲州继续增删修改。十年后,李时珍已年过七旬,自知“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他,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且疾病缠身,自认为经过十年精编这套书的内容与准确性较初稿已大为精进,但从最初开始编写此书至今历经37年,依然未能出版,难免心有不甘。万历十八年(1590年),他托担任四川蓬溪知县的长子李建中携书稿再赴太仓拜访王世贞(时年王世贞任南京刑部尚书)。这次王世贞答应了,于正月十五日为《本草纲目》作序。从此,王世贞的名字就和《本草纲目》联系在一起了。

  对《本草纲目》一书的价值,王世贞是心知肚明的,他在序言中如此向书商推荐:“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王世贞希望书商们不要仅仅将其当成一本医书,更要当成经典来看,希望书商刊刻发行,造福民众。好在藏书家兼书商胡乘龙慧眼识宝,1593年完成《本草纲目》雕版刊刻,但此时王世贞、李时珍已先后辞世,均未能亲眼见到此书的发行。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金陵版正式刊行,胡乘龙的大名也得以传世。

  有意思的是,《本草纲目》金陵版在介绍李时珍时,将其职务写为“四川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其实这是其长子李建中曾担任过的职务。李时珍功名只是秀才,三次乡试考举人均未中,并未担任过知县职务,这样写可能是为了方便卖书或是向他致敬,但这并不影响李时珍为中医药传承作出的重大贡献。

  事实上,即便没有王世贞的这篇序文或胡乘龙的刊刻,《本草纲目》这一巨著的光芒也不会被历史的灰尘所湮没,但问世时间无疑会推后。正是王世贞的极力推荐,胡乘龙的及时刊刻,《本草纲目》才更快地被推向世人面前,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李时珍的医书与王世贞的序言可谓相得益彰,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两人都是有贡献的。

文源:中国中医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