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印度产的印花棉布,新疆尼雅跨越一号墓出土
这都说明,至少在汉代,新疆地区就开始通过丝绸之路进口棉纺织品了。
棉纺织品比麻、葛更保暖,比丝绸好打理,新疆人民进口都要用。按道理说,在海南和新疆南北两线同时向中原进军的情况下,应该很快就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但事实完全相反:一直到棉花传入中国1000多年之后的宋代,其发展一直限定于西北、西南和南部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作为全世界最会种地的民族,肯定不是种不出,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呢?
上海VS棉纺织从棉花到棉布,至少要经过捍(hàn,脱棉籽)、弹(弹棉花)、纺(纺纱)、织(织布)4道主要工序,每一步都有没解决的技术难题!
以最简单的脱棉籽为例,棉籽与棉纤维贴合十分紧密,非常难剥除,人们只能徒手一粒一粒剥,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所以棉纺织业通常在第一步就“折戟”了。
棉纺织业发展不起来,棉花种植自然也就得不到推广。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个上海人—— 被后人称为“棉神”的黄道婆。
黄道婆生于上海松江乌泥泾 (今徐汇区华泾镇) ,宋元更替之际,辗转流落到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海南岛,跟当地的黎族人学习了全套的棉纺织技术。
回到上海之后,黄道婆把在黎族学到的技术和江南地区发达的丝织技术结合,改进纺织工具、改良纺织技术,全面解决了脱棉籽、弹棉花、纺纱、织布4道主要工序的技术难题。
她发明了专门脱棉籽的机器——搅车,结束了手工剥棉籽时代,大大提高了剥棉籽的效率;
根据记载复原的搅车
她改进的弹棉弓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清《绵亿棉花图册》
更重要的是,她改造的专门用来纺棉的三锭脚踏纺车,位于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比开启西方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的珍妮纺纱机,早了四百多年。
新技术生产出的棉布精致、牢固、美观,且因为提高效率而大大降低了售价,广受人们欢迎。明朝时,棉布基本取代了丝、麻,成为最普遍的日用布料。
不仅如此,明清时期,棉布还和丝绸一样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明末时中国每年仅向菲律宾一地,就要出口七千多斤棉线与上万匹棉布。清代康熙年间,俄国每年购买中国棉布的花费,常在百万卢布以上。
巨大的市场需求自然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推广,到明代时棉花已经拥有了与粮食、桑蚕同等的战略地位。朱元璋甚至强制全国自耕农凡十亩地以下的必须种半亩棉花,十亩以上的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