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用神话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呼他。孙阳为秦国选取了许多战马,以其卓绝的成绩,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并根据长期的实践,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著作《伯乐相马经》。“伯乐相马”的故事发生地点在虞国虞坂,虞国(平陆县)的国君慕名请伯乐来替他买一匹千里马。伯乐来到虞国后,便四处寻访,因虞坂位于运城池盐运往中原的必经之地,往来运送池盐的车马很多,伯乐便到此观察寻访。伯乐发现,由于山路艰险难行,唯有一匹马每天竟能拉三、四趟。一天,这匹马拉着盐在虞坂休息时,伯乐特意上前细细察看。驾在盐车里的这匹马看到伯乐仿佛遇到了知己,顿时一声长鸣。伯乐看到这匹能日行千里的良驹宝马竟被困于盐车之下,立即上前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披在马身上,抚摸着马头失声痛哭。马受感动,仰长天啸,嘶鸣声震得虞坂山石发响。伯乐遂同马主商议,出二十两黄金将马买下,献给了虞国国君。后人把伯乐相马,引申为对人才的发现和使用,赋予其新的含义。“伯乐相马”语出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马说》曰:“世有伯乐尔,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抒发人才被埋没、不为其所用的感慨。屈原、元好问等历代文人名士,途经青石槽时,每每作赋吟诗。(平陆地方志研究室马继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