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
“我相信人们将来一定能把梦和现实这两种状态分解成某种绝对的现实,或某种超现实……尽管这两种状态表面看起来是如此矛盾。”1924年,超现实主义运动伴随着一篇掷地有声的宣言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超现实主义者寻求不同对象与现实之间的秘密联系,即人类潜意识和有意识生活之间的“导线”。由此,超现实主义电影也随即应运而生。
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An Andalusian Dog),1929年
被冠以相同名称的电影流派在艺术理念上大抵与绘画同出一源。“印象派”在电影中呈现为柔焦摄影和斑驳光;“表现主义”是由奇异的摄影机位与黑暗阴影构成的噩梦世界;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电影则充斥着荒谬的震撼图像与令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
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机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1923年
其中,由达达主义衍生而来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似乎与之难以区分。二者共享具有破坏性的批判精神,并反对美学上的形式主义。然而在似是而非的表象下,它们的内核实则大相径庭。
达达主义者高举反战、反政府、反理性以及反艺术的大旗,砸毁一切规则,以荒诞和幽默故意制造震惊、消灭意义的存在。对他们来说,“艺术”本身就值得商榷,不可能有规范的审美体验。与这份愤世嫉俗的消极相反,超现实主义者更在乎“重建”。他们专注于对潜意识与非理性的探索,将梦境作为现实的真实形式再现于创作中,并试图创造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