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名言,孔子孝道的三个阶段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9 15:14:25

导语:孔子孝道思想源远流长,本文将通过《论语》中的20句名言,为您深入剖析孝敬的真谛。让我们一同在孔子的智慧中寻找孝敬之道,践行孝敬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孔子孝道名言,孔子孝道的三个阶段(1)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解释:孔子说,学生在家中应孝顺父母,在外面应尊敬兄长,言行谨慎且诚信待人,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人。在做好这些品德修养之后,如果有余力,再追求学问。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解释:孔子认为,现在的所谓孝顺仅仅停留在能够供养父母的层面,但这并不足够,因为连犬马都能得到喂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人与畜牲在供养上的区别在哪里呢?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指出,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儿女不应远离家乡,如果确实需要远行,也要有个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以便能够及时照顾到父母。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教导说,侍奉父母时遇到他们有过失,应当委婉地规劝。如果看到父母不愿意采纳意见,仍要保持尊敬而不违背,即使因此付出辛劳也不能心怀怨言。

5.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认为,一个人在父亲去世后三年内仍然能遵循父亲的正确原则行事,可以称得上是孝顺。

6.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论语·为政》)

解释:孟懿子询问孝道,孔子回答“无违”,即不要违背父母的合理意愿和教导,同时也暗含遵从社会伦理和礼法的意思。

孔子孝道名言,孔子孝道的三个阶段(2)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提醒人们要时刻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其年迈而担心,从而更好地尽孝道。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解释:子夏询问怎样才是孝顺,孔子回答说,最难的是始终保持对父母和颜悦色的态度。即便是在劳动和饮食上为父母服务,如果没有真诚的笑容和内心的尊敬,也不能完全算是孝顺。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解释:孟武伯问如何尽孝,孔子答道,孝顺体现在总是牵挂父母的身体健康,他们的疾病是儿女最大的忧虑。

10.子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解释:尽管这句话出自《中庸》,而非《论语》,但它依然体现了孔子的孝道观,指出孝顺的人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讲述先人的事迹,以此弘扬家族和社会的良好传统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解释:孔子说,当父亲在世时,可以从一个人的志向看出他是否孝顺;父亲去世后,则要看他能否在三年内继续遵循父亲的道德准则,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

孔子孝道名言,孔子孝道的三个阶段(3)

12.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

解释:宰我认为守孝三年时间太长,孔子反问他,在此期间享乐是否会心安,宰我说会。孔子指出,君子在守孝期间应感到食不甘味、闻乐不欢、居住不安稳,所以才不这样做。孔子批评宰我不体谅父母养育之恩,强调三年守孝是普遍的社会礼俗。

1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解释: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回答说,礼的根本不在奢华而在节俭,办丧事,与其注重表面的形式,不如内心充满哀戚之情。这句话侧面说明了孝道中的真实情感比表面形式更重要。

1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解释:有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很少会冒犯上级;不冒犯上级的人,也几乎不会发动叛乱。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稳固,道义就会产生。孝顺和尊敬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

1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说,对待父母的过失,应该委婉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同意,还是要保持恭敬,不违逆他们,即使为此操劳也不抱怨。

1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解释:孔子鼓励年轻人学习《诗经》,因为它可以帮助激发情感、观察社会、团结人心、表达哀怨。而且,通过学习诗歌,可以更好地侍奉父母、服务于君主,并增加对自然界的认知。这间接表明学习以提高自我修养,进而更好地尽孝。

17.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释:子路表示愿意与朋友分享财物,即使耗损殆尽也毫无怨言。孔子接着说,不要为了苟且偷生而损害仁德,必要时牺牲生命以成就仁德。此处间接体现孝道精神,强调个体在人格完善的基础上对家庭乃至社会的担当和奉献。

孔子孝道名言,孔子孝道的三个阶段(4)

1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解释:孔子说,他曾尝试整天不吃,整夜不睡,苦思冥想,但这样做并无裨益,不如专心学习。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尽孝和服务社会。

1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解释:孔子指出,单纯恭敬而缺乏礼节会让人疲于应付,过于小心谨慎却不懂礼数会变得胆小怕事,勇敢而无礼则容易冲动闯祸,率直而不讲礼节会显得刻薄。君子对亲人深沉厚爱,百姓也会兴起仁德之心;君子不忘故交,民众就不会冷漠无情。此言彰显了亲情伦理的重要性,是孝道的一个侧面体现。

20.子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解释:孔子强调,首先是孝顺父母,其次是与兄弟和睦相处,最后将这种家庭内的亲爱关系延伸到政治治理中去。这是对孝道内涵的扩展,提倡将家庭伦理道德推广到社会生活中。

以上20句《论语》中的孝道论述,体现了孔子对孝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要求,涉及孝顺父母的具体行动、心理状态、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