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殷奇老师班里的学生化学总是学得扎实、灵活。从教11年,殷奇一直保持着思考和研究的精神,想方设法创新手段,把化学课上得有趣、直观,通过数字化实验、制作微课、自制教具等办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燃起对学习的热情。
殷奇。
课本理论怎样直观呈现?
她用数字化实验上化学课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殷奇一直很注重回归课本,让知识点“颗粒归仓”,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有一天,班上的“化学达人”卢冬辉对课本上的一段文字提出了质疑——“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到一定程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化学平衡状态’。”卢冬辉问:“一个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是一种表面看起来静止的动态的平衡,书上说是就是的吗?那我怎么知道是不是呢?”
听到这个疑问,殷奇思绪万千。一直以来,化学平衡状态的讲授都是以课本理论为主,实际教学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使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要让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思维的过程可视化,唯一的办法就是实验。殷奇把学生课本翻阅了无数次,最终选择了用数字化实验实时监测有色气体氯气与水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压强的变化等,让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出来。
说做就做,殷奇先去实验室待了一整天,查阅资料,看说明书,把数字化实验的大致操作流程熟悉了,不断尝试、完善细节,终于获取了实验成功的关键信息。随后,她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了一节《基于氯气与水反应的数字化实验研究化学平衡状态》。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基于数据建模,深刻体会了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同学们感叹:“原来实验课还可以这么上!”“现在的科技条件这么好了呀,还可以用探头监测微观世界微粒浓度的变化。”
后来,殷奇带着这一节课参加湖北省第六届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荣获湖北省一等奖,并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赴南昌参加全国范围的现场直播,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
针对性专题讲解
她自制微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殷奇。
教学实践中,殷奇始终保持思考,常常收获新的感悟。在她看来,作为一名化学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与确立。由此,殷老师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将教育信息化技术和创新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2019年寒假,高二(7)班的同学们讨论一道关于苯环三取代的填空题,做对的学生把所有同分异构全部写出来了,虽然全部写对了,但解题过程很“凌乱”。对于苯环三取代的问题,作为老师,一看就知道答案,但是如何让学生也能一看就知道答案,就知道怎么写?殷奇想到,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同分异构的书写,设计出简洁有趣、通俗易懂的微课。
要制作好一节十余分钟的微课并不容易,不仅要把各种类型的同分异构书写过程用简洁易懂的方式整理出来,还要画面新颖,审美也要跟上。第一次制作微课,殷奇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动画内容制作好。这节微课播放后,全班都没有再因为苯环三取代的问题而出错。这节微课后来被放在武汉教育云上展示,获得武汉市微课制作一等奖。
自此之后,殷奇一直坚持将化学中的重难点,用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制作成微课,使学生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解决较难的问题。她制作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水溶液中的三大守恒》等微课也陆续在国家级化学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公众号上展示。
给课本中的实验“升级”
她的自制教具收获全国大奖
殷奇。
2021年高考结束,殷奇在假期进行新高一新教材培训的时候,拿到了新教材。在研读新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新教材中《电解质的电离》这一节内容配套的实验,相比老教材中的配套实验,做了较大改进,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材实验是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然而实际观察时,会出现一些视觉误差,而且每次只能测量一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无法同时进行对比实验。”殷奇说。
殷奇请教了物理组的同事,在他们的帮助下,研究了好几天,网购了18650锂离子电池、LED灯珠、高精度电流电压双显表、香蕉插座和灯笼型插头等材料,先进行一组简单的串联电路的尝试。经过反复测试,终于能够通过LED灯珠的亮度、电流和电压的读数,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准确测量食盐水、食醋甚至是蒸馏水的导电能力,同时也能测出食用油是无法导电的。为了同时进行对比试验,殷奇将测试成功的串联电路再并联三组,就可以同时测量三组物质的导电能力。那天,她从下午2时一直调试到第二天早上6时才终于成功。
上到《电解质的电离》这一课时,殷奇拿出了自制教具,给同学们做实验演示,利用新的教具,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让微观粒子宏观化,同时也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激动地说:“老师,你真厉害!你连这都会做!”后来,殷奇的这一原创教具也在2021年“张謇杯”全国中小学自制教具比赛中收获二等奖并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采写:记者刘嘉 通讯员卢福明 王力军 姚传龙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