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replication)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细胞分裂的前提条件,对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十分重要。关于DNA复制的基本机制,即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5月就已经根据DNA的双螺旋结构提出(Nature. 1953;171:964–67.),与其发表双螺旋模型论文仅隔一个月。
1958年,加州大学的梅塞尔森(Meselson M)和斯塔尔(Stahl FW)用重同位素15N标记大肠杆菌的亲代DNA,在轻培养基中复制后,再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半保留复制模型。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58 Jul 15; 44(7): 671–682.
1963年凯恩斯(John Cairns)用放射自显影技术直接观察到了复制中DNA的图像,进一步证实了半保留复制机制。大肠杆菌DNA在氚标记的胸苷中复制近两代,然后进行放射自显影,未复制部分银密度低,由一条放射链和一条非放射链组成;已复制部分有一条双链是放射的,一条双链有一半是放射的(J Mol Biol. 1963 Mar;6:208-13.)。
这个实验同时证实了当时对大肠杆菌基因组呈环状排列的推测。因为观察到的环状染色体的DNA呈θ状,所以后来对环状DNA的半保留复制称为θ型复制。
原核生物多数采用θ型复制,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单向复制方式,如噬菌体φX174就采用滚环复制(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其DNA是环状单链分子,复制时先形成双链,再将正链切开,将5’连接在细胞膜上,从3’延长,滚动合成出新的正链。某些质粒采用滚环复制,线虫的线粒体DNA也采用这种复制方式(下图A)。
无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复制。Enzymes. 2016; 39: 255–292.
线粒体DNA(mtDNA)的复制有多种方式,取代环(D环)是较常见的一种。脊椎动物mtDNA的互补链由于其独特的碱基组成而被称为重链(H)和轻链(L),其复制起点不同(称为OH和OL)。所以两条链的复制是不对称的,重链先复制,轻链保持单链而被取代,呈D环形状。当OL露出后轻链才开始复制。
其实脊椎动物mtDNA的复制也有不同的模式,除传统的D环(也称为链取代,strand-displacement)模式外,还有中间生成RNA的RITOLS / bootlace模式和双链同时复制的链结合(strand-coupled)模式(Enzymes. 2016; 39: 255–292.)。
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复制。Enzymes. 2016; 39: 255–292.
基因组中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区域称为复制子(replicon)。原核生物是单复制子,即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复制单位。真核生物是多复制子,将基因组分成多个区域分别复制。这样可以加快复制速度,所以真核生物基因组虽然比原核生物大很多,但最终的复制时间仍在同一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