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第二次看了《影响力》这本书,豆瓣上的评分是8.7,看了以后确实是受益匪浅,这个评分感觉还低了点。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书中提到了影响力的六大原则,分别是互惠性、稀缺性、权威性、—致性、偏好性、 共识性。
1、互惠性
解释:人对于别人的思惠,通常会觉得有责任或有义务进行回报。
2、稀缺性
解释:当一个东西或者一项事物,它获得的机会越少的时候,人就越想得到。通俗的理解:“物以稀为贵”。
3、权威性
解释:人们总是通过服从权威的方式来寻找到实现行动的捷径。
4、一致性
解释:一旦我们作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5、偏好性
解释: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例如互联网大量运用的邀请机制、分享机制,拼多多砍一刀等等。
6、共识性
解释: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
其实书中这些内容我们迅速浏览完后,表面上看,不是一知半解,好像都了然于胸,都是觉得自己也通了的。其实,一本书值得多次阅读的原因就在于深度思考,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深层认知,知道也等于是没知道一样的。
我是二本毕业的,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也不强,不过对照自己的职场17年生涯,倒是可以谈谈你未必注意到的一些影响力有关的细节。
一、每个人的影响力其实都很有限,都是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与领域里。我们每个人能影响的人有可能100个不到,这就是真相。最能影响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其实就是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了,这样的群体才会有划时代的事情相关联。我们市井小民,说实话,本质上都很渺小,这么说没有低估自己,高估那些划时代的大师,而是一个已能经得起历史长河检验的既定事实。
姜子牙兴周几百年,能叫影响力吗
正因为这样,才需要互惠,才会迷信或者说崇拜于权威。因为大自然的资源是稀缺的,人的*也是无限的,各种理论学说才会纠结于偏好,解决存在的困扰,最终做到最有效益的双赢。
码字以上内容,没有故意堆砌辞藻的意思,是因为自己是学营销做销售的,自己这个阶段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二,职场的影响力需要臂膀,没有臂膀真的好艰难。内卷是真的存在,在职场里面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努力。
我之前在一所中职学校教书教了8年,这8年的时间里对于职场的理解最大的就是这个。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也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样,是哪样呢?
是自己必须要有实力,也要有臂膀,没有臂膀支持与提携,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假如自认为自己是千里马的话,你会比较困扰,甚至会疲惫不堪的。
到底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还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
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这个应该就是最好的应对策略了。
我教书8年,班主任做得好,教书教得好,可职务晋升总是轮不到我,后面有点灰心了就辞职下海了,到了一家农业公司做销售管理工作。
以前是这样认为的,不过这些年经过岁月打磨与洗礼后,自己倒不这么认为了。
原因简单,自己真不是做官的料,走仕途也行不通。因为太老实了,也不会变通,最关键的是人们常说的“会来事”,自己真来不了。所以,后面就一条路走到黑,到了农业公司打工几年后,2018年年初到了深圳,做了一枚深飘,底层创业者,做点农副产品的小事业。
三,这本书讲的六大影响力,自己觉得职场里只能选择一个的话,那就是稀缺性了。在深圳的三年多时间里,带领团队做销售跑过高档写字楼,也跑过大街小巷,所以打过交道的人不少。由于做的是农副产品,高中低端的都有,所以各行业的人也算是都接触了一些。有大小老板,有小领导,大领导因为自己做的生意不大接触不到,有各种职场人。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情况,职场里搞到大钱的,都是具备稀缺性的人。
别人做不下来的,你做得下来,你就值钱了,道理谁都懂,但拿得出手的就没几个了。
怎么应对呢,自己的头条号专门写过这样的文章,只有靠“不做第一、就做唯一”的做人做事态度,行业内精耕细作。
四、要增强自己的职场影响力,一定要做一个专注的人,拒绝无效社交。有可能是自己年龄逐步增长的原因,慢慢进入了不惑之年,感悟颇深。
拒绝无效社交
以前,微信里有不少群,后面慢慢都退了不少,不知道大家有这种体会没有,那就是你混得狼狈不堪的时候,别人会看不起你,当你事业开始有进展、所谓春风得意的时候,别人就会看不惯你。这是中国人的世态人情与传统文化,何况我们还没有到那种不参与任何群体的实力水准。
所以呢,自己的事业发展的好不好,都不要去外面说,发展的不错没有必要说,搞得状态不理想更加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
话反过来说也成立,也就是说做人做事,能温暖到人心的是最珍贵的。许多时候,先要学会温暖自己才能温暖到别人。所以,互惠性就成了影响力的一个强心剂了。
再次看《影响力》这本书,我的感悟就是这样的,码字有些啰嗦的地方,友友们别介意,有可能是曾经教过书原因,好为人师。
我是,与你共勉,谢谢你的阅览!欢迎评论留言,与你共同探讨交流,一起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