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47.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应该随父亲的姓。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23.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能接受。(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子随父姓,在咱们的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背后的文化根源,在于以父系的血缘和姓氏为传承纽带的宗族或者说家族观念。与之相应地,子随父姓以延续香火,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难体察,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姓氏命名“潜规则”,实则折射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与我们所倡导的男女平等时代风尚相去甚远。
在这项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孩子随母亲姓,这反映出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的进步,能够坦然、理性地看待孩子跟随谁姓,而不会将它上升到某种“原则”的高度。当然,让孩子平等地拥有母姓,对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将拥有两个孩子,让姗姗来迟的“二宝”随父姓还是随母姓,这个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摆在这些家庭面前。处理不好,或将影响家庭的和谐。
《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法律的这种规定,既体现出对公民姓名权的尊重,更彰显出倡导男女平等文明理念的价值取向。当然,法律不可能将手伸向每个家庭内部,为每个家庭的孩子随谁姓做主。实际上,如今的年轻人对姓氏并不像前辈那样过于看重,只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跟父姓还是跟母姓,真的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关键是,除了年轻父母自身的思想观念要豁达一些,更需说服长辈消除姓氏传承意识,无论随父姓还是随母姓,都要摒弃孩子的“冠姓权”与家族香火延续息息相关的旧观念。
孩子随母姓之所以少见,调查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接受孩子随母姓,只说明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理念,尚须大力弘扬,将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婚姻家庭关系来说,男女平等意味着男女两性承担同等的义务,也享有同等的权利。而孩子随母姓的鲜见与一些人对此的抗拒,恰恰印证了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弱势。就此而言,什么时候男女平等的文明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孩子随谁姓,也就终将不成为一个问题。
(燕赵都市报 屈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