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不仅是讽刺,也示范了什么是演技
其实相较于主题的超前、若干段落的高光,作为一部影片,《大腕》似乎还有不少不够完美的地方。部分喜剧段落,和有些导演使力过度的表达——比如硬是要“打击盗版”那段,把影片分割成了一段一段的小品综艺,而欠缺了故事上的连贯性。同时影片主角尤优并不是一个全然黑心的葬礼策划人,也降低了整体的讽刺观感,在人物逻辑上也暴露出“试图左右逢源却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这些据后来导演冯小刚的采访所说,有不少设置是出于保护“观众喜爱的喜剧演员葛优”形象的考虑,以及“贺岁喜剧”这样的品牌,而无法在黑色风格上做到淋漓尽致。
若干年后,我们已经意识到,冯小刚导演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导演。他在制作讽刺作品时可以十分辛辣六亲不认,但自己创作的方向,也会不自觉地落入商业罗网之中。这些算是取巧的做派,导致了他的影片有时会在一些能够创作的点上浅尝辄止,很难说在艺术上最后形成了划时代的引领。
这是《大腕》明显的不足之处。
冯导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盗版的痛恨,又在影片最后打了不少赞助商的名字。这些都是私货。想的太多,艺术上也就不纯粹了。
但另一方面,冯小刚导演又是一个容易被大众低估的影视导演。就像《大腕》中极易被观众忽视的一面,是作为商业喜剧来说,所有人物在影片中展现出的夸张与写实的分寸感拿捏是非常准确的,展现出一个导演圆熟的讽刺喜剧功力,又有对于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深刻理解。
作为讽刺喜剧来说,夸张是容易的,比如“开心麻花”这些年的创作;但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来说,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平实走心却不容易。而《大腕》中又集合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欧美的不同演员,表演体系和方式本就有差别,如何能呈现出每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并不是一件如最后结果看起来那么轻易的事情。
从影片中,观众能看到“北京倒爷”夸夸其谈好大喜功的人物形象,能看到香港人在沟通文化时吃力又努力维持的窘迫,还能看到美国人貌似大度,其实背后充满着尔虞我诈的商业算计。这些人物,似乎也是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一种真实现实的写照。即使放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文化和商业碰撞,会如影片中那样,时而能跨越文化寻找到人与人的善意和互信,更多时候则是相互充满着无法理解又相互猜忌的沟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