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觉得女主太渣,希望男主带着男二远走高飞。
现在看,注意力放在了女主的老年痴呆上,突然便生出悲哀,爱情最终还是被疾病和死亡所戏弄,可是好在,好的爱情上天堂。
他和她,无论以哪种方式都是要在一起的。
他离不开她,她也需要他。
爱到最后,对方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记忆会被侵蚀,可是骨血里的东西不会变。
这大概就是一生一世的成全吧。
许多人都曾把这部影片列为要和男朋友在一起必看的影片之一。
因为男女主不顾家庭和种种现实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走在了一起,并走到了最后。
大家说这段故事感人,我觉得和影片里两个人物分不开,一是女主父母反对,二是男二的出现。
因为女主的父母反对,导致男女主在分开之后,饱受煎熬,然而也正因这个考验,他们愈加知道自己的心之所想。
身边的长辈,或者经历过几段感情的人,常会对年轻人做感情上的功课。
会说“看着还不错就嫁了吧”,“男人嘛,哪有不朝三暮四的”,“过日子比爱不爱的重要多了,喜欢不能当饭吃”…………
大人们常因经历的多而隐隐自大,又总爱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以一种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年轻人,你要这样不要那样,不然你以后会后悔。
或许吧,生而为人,总有妥协的时候,年纪再大一点,有些事迫于现实压力,人们难免会对一些事将就。那或许是成长后的了悟,可是这种退让并不光荣,只能算作成熟的代价。
而“为你好”的家长,偏偏就是被生活磨平棱角而后成熟却平庸的人,因为生活改变了他们,他们找到了舒适区,就想要去改变你。
他们已经没有了少年气,也吃过少年气的苦头,于是便想把你身上的少年气尽快扭转为成熟气。而这种扭转,最便捷的方法,便是通过爱情和婚姻。
但事实往往和电影类似,就如《恋恋笔记本》里的男女,他们分开过,又在一起。
因为成长是找到自己的过程,别人说的道理再对,也比不过我们自己去经受后感悟出来的踏实。
而第二点,则是因为爱情,真的是锁配钥匙,不能勉强。
相爱的人的相遇是久别重逢,不然为什么艾利和诺亚会一见钟情,而艾利和男二却怎么都爱不了。
爱情里的“合适”,不仅是家世相当,而是心灵上的门当户对。
打败爱情的是细节,建立爱情的也是。
朋友前两天在凌晨给我发了一大段话。她有一个喜欢了很久的男生,前段时间好不容易约出来吃饭了,但就是因为这一顿饭,她发现自己好像不是那么喜欢他了。
吃饭时,朋友想喝啤酒,男孩不让,用着很正经很严厉的语气,对她含糊其辞的讲:女孩出来喝酒不太好吧…
最后朋友妥协喝了酸梅汁,但她心里总觉得,自己好像因为这一杯酸梅汁而酸酸涩涩的不能如何是好呢。
朋友问我:我是不是太矫情?感觉上好像是他是为我好,明明他做的很体贴,但是我就是开心不起来呢,我真的不爱喝酸梅汁。
我对朋友说,你一点错也没有。
我爱喝啤酒,但你给我酸梅汁,你不理解我的口味,还要说啤酒是垃圾。
这种情况,明明是两个人生活习惯的差异,彼此都不想去妥协,融入不到一块去,为什么要强迫呢。
何况,你并没有喜欢到可以为他心甘情愿放弃啤酒的地步。你们都不能去理解这份不同,那么为什么要把感情建立在这样的空中阁楼上。
爱情中的妥协,应该是心甘情愿,感受不辞的。
爱情里的任何牺牲,都不该是不情不愿,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勉强自己因为那个爱人而做出改变,倒不如说你是勉强自己爱上那个人。
这就是伉俪情深与生活怨偶的差别。
所以影片中,艾利勉强不了自己,即使男二再好,家世与之再配,她爱的始终都是诺亚。
张爱玲说“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融进生活的东西,还是不要将就了。
很多人都在把爱情算计在生活里,而生活里,还要有家庭,工作,金钱等等……这并没有错,因为生活本不就是只有爱情。
但我想说,至少在自己尚年轻,心未死的时候,再为自己争取一个赤诚爱人的机会。
因为以后生活里的一地鸡毛谁也无法未卜先知,但是至少与你一起去清扫鸡毛的人,一定是你喜欢的,甘愿选择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