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3年,宋仁宗决定打开亲生母亲李宸妃的棺材,开棺验尸。
这时,李宸妃已经去世了一年多。
儿子宋仁宗为何要检验亲生母亲的尸身呢?
这和有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很大关系。
宋仁宗,被称为“治世明君”,在他当政的40多年里,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四大发明有三个,清明上河图,均在仁宗一朝大放光彩。
这样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形象的帝王,却有着一段隐秘的身世。
故事还要从仁宗的父亲---真宗,开始说起。
宋真宗有妃子刘氏,一直没有孩子。
于是,她将侍女李氏送到宋真宗身边,借腹生子。
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就是宋仁宗。
这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由来。
跟戏文中不同的是,仁宗对刘皇后的感情很深。
在前朝,刘皇后精明练达,是他父皇的得力臂助。
在后宫,刘皇后待他细心体贴,延请名师为他讲政,对他期望很高。
1022年,真宗逝世,13岁的仁宗即位。
刘太后跟仁宗一起,每隔五日,就一起到承明殿上朝。
宋仁宗在左边,直面朝臣;刘太后在右边,垂帘听政。
曾经有投机的小人,向刘太后建议:“您可以效仿武则天呀!”
没想到,被刘太后毫不留情地驳斥回去,她坚定地拒绝了:“我绝不会做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宋仁宗听闻,更加感念母后的一片关怀慈爱之心。
因此在听到自己并非太后亲生的传言时,仁宗心里很纠结。
他想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什么人,长什么样子,可是又暗自为自己的挣扎而羞愧。
“大娘娘对我这么好,我不应该怀疑她。”
仁宗一边劝着自己,一边却又忍不住派人出去打探消息。
没承想,惊动了别人。
出发去找生母的仁宗,被消息灵通的大臣-——晏殊拦了下来。
“陛下要去哪里?要做什么?”
晏殊的声音四平八稳,听在焦急的仁宗耳朵里,就是那么招人烦。
“出去散心,不必跟着。” 仁宗操着少年的声音,硬装老成。
没想到,晏殊直接把缰绳拉住,拦住了仁宗的去路,劝到:“陛下莫要一时冲动,伤了大娘娘的心。”
仁宗很是不服,扭头道:“我决定了,要去,不要多言。”
不过晏殊终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仁宗从朝政大局出发,不再纠结这些往事。
生母不生母不重要,太后早日还政,仁宗能真正当家作主,才是最要紧的。
1033年,65岁的刘太后病逝,宋仁宗悲痛至极,连床都起不来。
一直看着他长大的杨淑妃,看他如此消沉实在不忍,低声说:“太后并不是您的亲生母亲。”
原来宋仁宗是刘后的侍女李氏所生,后来晋位宸妃,她已经去世一年多了,遗体就在奉先寺。
再一次听到有人说这句话的宋仁宗,唏嘘不已。
当年他凭着冲动想去见生母,却半路就被拦下。
如今无人阻拦,母亲却已经去世了。
宋仁宗正在纠结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八大王赵元俨急急赶来,煞有介事地对着宋仁宗进言:“太后独断多年,您的母亲李宸妃是被人害死的!”
听到这里,宋仁宗再也按捺不住,立即下令:“出宫!去奉先寺!”
凭着一股热血冲出宫门的宋仁宗,一路思索:如果自己的亲生母亲真是被人害死的,太后人在深宫,那么是谁下的手呢?
接着,他召来心腹,吩咐道:“去,把刘府封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奉先寺,将棺材打开后,眼前的一切,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只见棺材内的李宸妃一身皇后服制,面色如生,神态安详,根本看不出别人陷害的迹象。
宋仁宗一直提着的心终于落回了实处,紧绷的嘴角也终于放松下来。
“大娘娘是清白的!”
缓过神来的宋仁宗连忙为太后正名,并且立即下令撤去了刘府外的官兵。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流言虽没有刀,亦可*人见血。
仁宗深切地体会到了,传言不可尽信。
他也在此后的岁月中,尽可能摒弃偏见,客观地做出判断,避免再犯下轻信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