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枪杆子里出政权”,骆宾王的挥斥方遒,虽慷慨激昂,却不能左右战争的态势。武则天随即便派出30万大军前来征讨围剿,将义军被打的七零八落,徐敬业也惨遭*害,反武的事业未竞,成了一大遗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徐敬业义军的土崩瓦解后,骆宾王也不知所踪。历史上对于骆宾王的结局也多有猜测,《旧唐书》中认为,骆宾王在兵败之后,于乱军中身死,还被武则天扣上了一顶“反贼”的大帽子。《朝野佥载》则记述骆宾王听闻徐敬业兵败的消息后心灰意冷,随即投河自尽,留下了千古的遗憾。还有一种说法更离奇,认为骆宾王经此一事后看破红尘,随即在灵隐寺出家为僧,甚至还在晚年时偶遇宋之问,对其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点拨。
一直以来,骆宾王的下落都是一个谜,甚至不少史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有关他的蛛丝马迹,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骆宾王的墓葬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骆宾王冢记》所载:在明正德9年时,南通地区有一个姓曹的农民在城北黄泥口开荒掘地,偶然间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墓葬上石碑的题名,赫然写着“唐骆宾王之墓”。农民出于好奇的心理将墓葬掘开,见墓主人全身完好且面色衣冠如新,立即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匆匆将墓葬重新埋好,只带走了墓旁的石碑。可是这位农民天生胆小,对于此事越想越怕,为了不惹火上身,他便将墓碑打碎,重新扔回了原处。
此事是否真实发生过呢?在清乾隆时期,闽南名士刘名芳揭开了这一秘密。他在编撰《五山志》时,偶然在书中读及此事,于是便悉心前往黄泥口寻找。在其著作中,他对此进行了描述:“访得之:一抔残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断石‘唐骆’二字,唐字未损,骆字蚀其下半矣。因请于太守董公(董权文),效前守彭士圣移金将军墓故事,移葬狼山”。也就是说,曹姓农民发现骆宾王墓葬之事确实存在,并且还被后人再次发现,并将其骨骸迁移至狼山埋葬。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后人为何要将骆宾王埋葬于狼山呢?后世历史学家曾对此进行过分析,并给予了如下三种解释:
首先,狼山是著名的自然风景胜地,其与马鞍山、黄泥山、剑山、以及军山并成为“五山”,除此之外,狼山又是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是一座享誉盛名的宗教名山。骆宾王一生命运多舛,胸中抑郁之情有目共睹,故此将其埋葬于此处,完全是想以佛家清静无为之气抹平其心中业障,以令其早日获得解脱。
其次,从狼山的名字来看,其本身不免带有凌厉之气,不过该名字正好符合骆宾王的性格,其虽为一介书生,却有傲世天下的气势,造反反对武则天,这份胆识,称得上无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