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兴新闻网
吴承恩:在长兴做过县丞的《西游记》作者
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一座雕塑,内容是《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甚是有趣。旁边坐着一位官员打扮的人物,他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在长兴为官。清代《长兴县志》对其评价甚高,赞其“丞廨浮沉,绝无攀缘附丽,其贤于人远矣。”
年少成名难取半分功名
吴承恩(约1500 ~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一为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出身于一个由县级学官而没落为商人的家庭。
曾祖父吴铭,做过浙江余姚县的训导;祖父吴贞,做过浙江仁和(今杭州)教谕。虽然两代人都做过官,但都没什么太好的仕途,无非就是在县衙内扮演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因其父亲早亡,母亲梁氏就把吴锐带回山阳原籍。他未能走上科举之路,倒是在和徐氏结婚后继承了岳父家的商铺,经营着一些彩缕、文縠的小生意。吴锐虽未考取功名,但性喜读书,“自六经诸子百家,莫不浏览”,又喜欢讲故事,上下数千载,讲上几天几夜都可以不休息;还经常抨击朝政,遇到不平之处,也会终日郁郁寡欢。这些爱好、思想和性格,对少年吴承恩有着很大的影响。
吴承恩的出生地是淮安山阳,父亲为他取名承恩、取字汝忠,意思是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淮安府东南七十里有一处阔三十丈、长三百里的射阳湖,所以吴承恩的号便为“射阳山人”。
吴承恩自幼聪明,天资过人。《天启淮安府志》说他“性敏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同时他还特别喜欢研究奇闻异事,爱听神异故事,喜读野言稗史,因为怕父亲责骂,经常是“私求隐处读之”,这也为他日后写下《西游记》做好了文学准备。
吴承恩长大后,诗文下笔立成,在淮安一带颇有文名,于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但名气和功名又是两回事,吴承恩的科举之路很不顺利。在他中了县里的秀才之后,原以为中举人、成进士,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他连续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才补了个可获功名的贡生,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承恩曾在北京等待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入贡选官,也和北京的好友保持着联系,就在选官有点眉目的时候,因幼子吴凤毛夭亡而被迫返乡,吴凤毛也是吴承恩一生唯一的儿子。
嘉靖三十三年(1554),吴承恩又被分配到了南京国子监读书,明朝因为地方行政官员空缺较多,设国子监加速人才培养,经过强化学习,出任基层官员,吴承恩这一待就是数十年。
嘉靖四十三年(1564)迫于生活的压力和大龄的实际情况,吴承恩最终放弃了继续科考,再次来到北京吏部候选,苦苦等待朝廷赐予当官的机会。在京的几年时间,他主要投靠自己年轻时的同乡好友李春芳。李春芳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第一名,已经是当时的“候补宰相”。
在李春芳所著的《贻安堂集》中,也有关于吴承恩的些许记载,可见他们关系非同一般。李春芳后来接了徐阶的班,官至内阁首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因为性格过于温和,是个典型的老好人,受不了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的政治斗争,索性辞官回家养老,活到了七十五岁。
但就在吴承恩前后两次赴京及国子监学习的十几年时间里,他过得似乎并不开心,官场也并不是他所期待的那样美好。他亲见所见、亲耳听闻明朝政权中的诸多黑暗面:奸相严嵩与小儿严世藩把弄朝政;明世宗不理朝政,在西苑一心修道,还任命道士为官,朝廷政治乌烟瘴气;大量忠臣不肯与严氏父子同流合污而被谋害、残*。
所以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迷信道术的乌鸡国国王进行了影射,如果没有这三年的所见所闻,《西游记》也就没有那么深刻的揭露。
他曾在《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一诗中写道:“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表现了他彼时无奈而又茫然的心境,甚至有了不愿为官的想法,因为他的性格和官场是那么格格不入。
游遍长兴积累创作素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因好友李春芳的安排和老母亲的劝说,吴承恩来到长兴县任县丞一职,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高龄,但却是他第一次走向仕途。
与吴承恩搭档的县令是明朝文学家归有光,两位大文人一起治理一县,既是一件政坛佳事,也是长兴的幸事。归有光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县长,主管全县所有事务,而县丞则是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副*、副县长,下面有个九品的主簿和不入流的典史。
一个是“发愤以修先王之道”,一个是“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两位文人都关心民间疾苦,以爱护百姓为心,不以逢迎长官为意,同心协力、改革时弊、革新县政。
长兴多处留下二人合作的痕迹,其中由归有光撰文、吴承恩书写完成的《长兴知县题名记》《梦鼎堂记》和《圣井铭并叙》三块石碑碣,不仅为长兴的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历史考证提供了有效证据。
吴承恩来长兴之前,长兴已经空缺了几任县丞,官员空缺这种事在明朝基本属于司空见惯。县丞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文书、粮仓、马政等方面工作,长兴县丞空缺的时候,事务基本由下面的衙吏给代办了,至于文书之类,就很难指望他们能做点什么了。吴承恩到任之后,长兴的很多政务都是一团糟,等着他来整理,加上他又是第一次当官,工作应该比较繁忙。
工作空闲之余,吴承恩也会到附近游历,曾到过相邻江苏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安徽广德的太极洞以及长兴县内弁山的黄龙洞、煤山的洞山洞和鲤鱼洞、和平的仙人洞和五生洞、李家巷青草坞的地下溶洞等等。
这些洞内外景观,在《西游记》所描写的花果山水帘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混世魔王所住的水脏洞、盘丝岭的盘丝洞等处,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影子。
1983年5月,上海美术电影厂《天书奇谭》摄制组还专门来煤山洞山拍摄外景,首次提出洞山即是“盘丝洞”的创作原型。2008年,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节目组来长兴拍摄《吴承恩与》,也将此处选为“盘丝洞”的拍摄地。
当时长兴籍的明代“后七子”之一徐中行也因丁忧回到长兴,两人在长兴成为挚友,经常一起畅谈。徐中行多次向吴承恩讲述自己在河南汝宁所游览的嵖岈山,嵖岈山上有一对石猴,他还诵吟自己所作的《嵖岈仙踪》:“嵖岈山上觅仙踪,石猴屹立半空中。圣僧讲经训愚顽,正果得道始大成。”
在徐中行的讲述下,吴承恩对此心驰神往。笔者猜想,这应该对吴承恩日后创作孙悟空给予了不少帮助。
尽职为官却换锒铛入狱
如果吴承恩的日子一直这么舒适,他应该还能在长兴多任职几年,但事与愿违。长兴空缺县丞那些年,胥吏与当地豪门大族上下相护,恃强凌弱,穷苦百姓冤苦难言。
归有光和吴承恩在任时,正逢浙江推行里递征粮政策。明朝初期原本由豪门大户担任粮长负责收齐粮食解送官府。随着国力的衰弱、人口的流失,收粮任务越来越难,缴纳公粮的缺口只能由粮长承担,大户便与官府胥吏勾结,将粮长一职嫁祸于小户。小户生活本就不很宽裕,被迫当了粮长便常常倾家荡产。
于是,归有光、吴承恩密切合作,修先王之道,刷新县政。因为吴承恩主管征赋粮马之事,意图改变赋税不均,于是和归有光商议制定并颁布政府文件《长兴县编审告示》:“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为民父母,岂不欲优恤大户,而专偏重小民?特以俱为王民,尔等大户享有田宅、僮仆、富厚之本,小民终岁勤苦、糟糠豆褐犹常不给:且彼耕田,商贾大户又取其租息。若刻剸小民,大户亦何所赖?况大户岁当粮长,不过捐毫毛之利,以助县官;若小民一应役,如今之里递者,生计尽矣。如之何不为之怜恤也?当职为此惓惓告谕尔等,大户各思为子孙之计,毋得仍前侥幸,剥害小民。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宜各深思!”
《告示》洋洋洒洒两百余字,无非就是告诉各位大户按田户大小分接粮役负担。归有光、吴承恩二人还特地在大堂前立了一块碑石,上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黎庶易处,上天难欺。”这四句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整治官吏借机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由此可见二人的决心。
果然,此文一出,贫民感恩,大族咬牙反对。“黄童白叟,歌咏于田野;朱履紫绥,谗构于朝廷。”
隆庆二年(1568),长兴赶上百年一遇的大旱,太湖干涸,粮食歉收,征粮的任务肯定无法完成。恰逢归有光进京觐见明穆宗,上司派署印官暂代知县职。
时值春征,署印官收受贿赂,与被拘役的大户李田等串通一气,改变归有光、吴承恩原先所定的征收方案。人心思乱,社会不安。吴承恩秉性刚直,对于向贫苦百姓催征税粮之事采取抵制态度,春粮难以征集,县中大户与恶吏沈良乘机发难,向上司告发,署印官贪赃枉法被捕归案,而主管征收税粮的吴承恩亦受牵连,锒铛入狱。
吴承恩好友徐中行得知吴承恩遭遇后,拍案而起,上下奔走,大声疾呼,伸张正义,数说吴承恩为长兴百姓的劳苦用心,列举恶吏与劣绅勾结的恶行。而吴承恩的好友李春芳此时已是内阁首辅,加上他的安排,吴承恩很快就出狱了。
晚年潦倒仍保傲骨之风
吴承恩本就不愿为官,他的性格也从未有所改变,在一首《送我入门来》中他曾写道:“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反映了他不愿向权贵势力屈服的性格和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他在长兴任上同情弱者、抑制豪强,正是他可贵品质的真实写照。吴承恩被释放后,未再继续担任长兴县丞一职,随后便“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吴承恩离开长兴后,虽是长兴历史的损失,但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收获。应该是在李春芳的帮助下,吴承恩改任湖北蕲州荆宪王府纪善一职。纪善也是从八品,但名分要清高一些,事务要轻松一些,负责王府的礼仪监督和孩子的家庭教育,而且对吴承恩来说,也可以避免回乡的尴尬。
之后吴承恩就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从自己从小苦学到晚年从官却受冤入狱,从奸相严嵩当国一手遮天到嘉靖皇帝佞道不理朝政,其中太多事情让他唏嘘不已。再加上那么多年的经历,写出了一本神话小说《西游记》。
年幼时接触《西游记》,笔者只觉得孙悟空降妖除魔无所不能,年长后再读《西游记》,看到的却是孙悟空受尽冤枉、满腹委屈,有时怀才不遇,有时无能为力,明明都是上级可以安排好的事情,却非让妖魔鬼怪制造阻碍,让渺小大众舍身完成,这不也正是吴承恩的境遇吗?
回乡后的吴承恩贫困潦倒,甚至在社会上得到的是“泥涂困穷,笑骂沓至”的欺辱。吴承恩年老无子,晚景凄凉,但他始终未向环境屈服,坚强自信地写道:“严霜积雪但经过,试探梅花开未开?”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左右,吴承恩病逝于淮安,终年八十二岁。
编辑:张彪
本文来自【长兴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