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鸡蛋巨匠”达•芬奇吗?他是意大利时期著名的画家和解剖学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著名代表作有《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他的创作以人为核心,充分展现“人”的魅力。
一.创作背景《最好的晚餐》创作于15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恰好是文艺复兴爆发的时间,当时崇尚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席卷当时的社会,提出要肯定人的价值。黑暗的中世纪跨越了十多个世纪,黑暗的教会统治禁锢了人的思想与自由,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解放发展之路。当时,创作者因着窘迫的经济条件,不得不为教堂作画,这幅画长8.8米,宽4.6米,覆盖了意大利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拉齐修道院餐厅的一面墙,所以这幅画是一幅壁画。
二.创作内容1.作品来源
这幅画的题材取自于圣经,当时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前夜,也就是犹太人的逾越节夜里,他和十二个门徒在马可楼一起聚会吃“最后的晚餐”,而在当日的晚餐里,耶稣就曾预言他的门徒犹大将要出卖他。更详细的细节可以参考《达•芬奇的密码》,这里面透彻地分析了门徒们的细节与神态,暗示将要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也就是耶稣将要被捉,并受人的戏弄直至被钉十字架约六个小时。题材虽然还是与宗教相关,但是已经开始捕捉人的情感与动作,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画面人物
这幅画运用了中心衬托和对称手法来展现画面人物的平面,其中耶稣在画面的中心,他的两边各有6个门徒,从左到右分别是巴多罗马、小雅各、安德烈、彼得、约翰、犹大、多马、老雅各、腓力、马太、达太、西门共12个门徒。创作者根据圣经的情节来为每一个门徒加上形体动作,组合起来形成的整体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一个深深的伏笔。
巴多罗马好像怀疑什么,从位子上跳起来,朝向耶稣,脖子的筋纷纷暴起,似乎有什么争论;安德烈的双手张开,手指向上,要为自己挤开一个位子似的,他也面向耶稣;而在中间的小雅各受左右推搡挤压,仍然向右边侧过身要听耶稣。
在耶稣左边的彼得、约翰、犹大则完全不同,他们个个充满不同的表情。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身子斜坐着,眼皮耷拉着朝下看,两只手放在桌上,有些忧愁无力;暴脾气的彼得突然从位子上跳起,凑过去问约翰“叛徒是谁”,最富有细节和探究性的是他手里还拿着一把刀,这刀指向犹大;而坐在中间的犹大明显有“做贼心虚”的紧张感,手臂撑在桌上,手里还紧握着钱袋子。
坐在中间的耶稣似乎也面色忧愁,两手摊在桌上,似乎在为犹大这个叛徒而难过,跟随了他三年,最后竟然要置他于死地。而他作为神早已预知犹大的悲惨结局,他的肚子崩裂、肠子流出,“从此以后,他的住处要成为荒场,无人居住,别人将要得他的职分”。这是耶稣甘愿成为人子,对于犹大的死显得无可奈何,这里是暗示中最微妙的“神-人”转换。
最右边的马太、达太和西门都在热烈地讨论耶稣将死的事情,他们的都指向画面的中心——耶稣,那手应该正代表着门徒的不舍与惊疑;而多马伸出一个指头,“有人要卖您吗?”,老雅各张开双手,实在是觉得这个消息的骇人听闻,逾越节本是以色列人欢呼的季节,怎么反倒成为夫子被*的黑色日子呢?而腓力用手指着自己的胸部,似乎在问耶稣“叛徒是他吗?”
这些人丰富的情态和互相对比的性情在细节描写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那个解放思想、关注人类的画作开端,充分地将宗教与现实连结,使神性慢慢过渡到人性的特写和放大,这对当时的思潮给予了很大的影响,这幅画也成了达•芬奇最负盛名的作品。
三.创作笔法1.直观。达•芬奇采用的创作材料是油和胶的混合物,油易发亮,而胶易粘贴,这两种材料的使用使得画面更加有颜色层次感,尤其是桌布的颜色亮度和左侧面、上面的墙壁截然不同,创造了一种宁静而带有忧伤的氛围。此外,只有犹大的脸色是阴沉的,而其他门徒与耶稣的面容是更加柔亮,这也预示着犹大之后的卑劣行径。
2.瞬间定格。画面中的人物体态富有各自的特色,创作者根据不同人的性格专门定制了属于每个人独有的情态,而且在远近空间的安排上也有所不同。比如,有“雷子”之称的彼得,他是整个人凑到约翰前询问,几乎要把犹大给挤出去的感觉。正是这种富有动感和彰显人物形象的细节,让后人赞叹不已。
四.创作意义《最后的晚餐》本来是传达的是一个宗教主题,即耶稣钉十字架前夕的“叛徒之争”和“悔罪之问”,他希望犹大可以在那时抓住机会向他悔改认错,即或不然,他也巴望犹大可以在他钉十字架时向他悔改。所以这个故事本身传达的是基督教里的忠贞和悔改。
但是达•芬奇却根据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细节的揭示来顺应当时的社会思潮——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思想与自由,尤其是抨击当时的禁欲主义。而且“最后”一词似乎也代表着双关之问,象征着黑暗中世纪的终结,表达了对资产阶级领导下的美好生活的希冀。
结语:“从神性走向人性”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期待,漫长的岁月里欧洲深陷各类严厉教条的束缚,达•芬奇充分抓住时代的尾巴,借用《最后的晚餐》来表达对人性的关注与肯定,而宗教题材文本意义的挪用对未来的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思考意义。
参考资料:
【1】从神性走向人性——达•芬奇《最好的晚餐》的解读 崇秀全 世界宗教文化期刊 2017-03-15
【2】《最后的晚餐》的艺术审美 刘武安 渭南师范学院 科技信息 2010-01-15
【3】经典图像《最后的晚餐》的挪用研究 王珍 西南大学 硕士 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