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王安石参加了科举考试,他文采飞扬,本该是妥妥的状元,文章里却误用了“孺子其朋”之句,这是长辈劝告小辈交友准则的典故。
宋仁宗年纪比王安石大不少,看到这样轻狂的句子就怒了,给他配了个第四名打发了事。
王安石一句之失,只做了个扬州判官。
他其实并不看得起科举文章,有诗为证:“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意思是写那些考试文章,不过是用来让家人开心,维持生活罢了,这不是他真正追求的东西。

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听说了有个同乡方仲永的事情。
同为神童,王安石感慨方仲永误入歧途,辜负了大好天赋,反思人不努力就平庸的道理。
思虑再三,他提笔写下语文课文名篇《伤仲永》。文末那句“泯然众人矣”常如一击警钟,在我颓废时敲响。

那时候大家都往京城挤,王安石却喜欢在一线打拼。
离开扬州后,他去往鄞县(浙江宁波)做知县,为防本地干旱,兴修水利,又在青苗时租借官粮给百姓。
鄞州的四年,他做了不少实事,初显锋芒。

离开鄞州回老家抚州时,途径杭州,写下名作《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十岁的王安石,面对飞来峰,他踌躇满志,憧憬未来,仿佛天下尽在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