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怎样的一个人,郭沫若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2:14:54

《天上的街市》《白鹭》《雷雨颂》……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学生会学到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多篇作品。郭沫若是如何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创作中,他是如何积累素材的?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虽再也不能听到郭沫若亲自讲述他笔下的故事,却依然可以从其身边人的讲述中,窥得几分神采。近日,新京报记者来到了郭沫若纪念馆,跟郭沫若的小女儿郭平英聊聊她眼中的郭沫若。

五月的北京,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在北海旁边的郭沫若故居里,树木早已绿意盎然,身处其中就会感受到一丝丝凉意。这里是郭平英的“主场”,她曾和父母在这里居住,也曾长期担任纪念馆馆长,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十分熟悉。


在郭平英的记忆里,作为文学家、历史学家的郭沫若成就很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球形发展的人”,同时,作为父亲的郭沫若“很忙”,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是“放手”。

No.1 最喜欢父亲的《石榴》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郭平英拿出一本《郭沫若全集》,翻到郭沫若在1942年10月31日写下的这篇《石榴》,朗读了其中的一段。

“白鹭这种鸟太珍贵了,只在某些地方能看得到。但是石榴不一样,它跟我们的生活更接近。”郭平英现场分享了自己关于《石榴》的感受。她说,自己也曾对石榴有过观察,但自己所看到的与父亲散文中的描述却有着巨大差异。

郭沫若是怎样的一个人,郭沫若是如何评价自己的(1)

在郭平英看来,盛夏时节,开花的植物本就不多,一般人写石榴可能会着重描写太阳、气温、花开了,但是在《石榴》里,郭沫若直接把花开的形状和人体中最珍贵的心脏连接了起来,“把石榴比喻成了心脏。我觉得太震撼了。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样的奇思妙想。”

“心脏是充满了血液的,是红通通的,是蓬勃的。”在郭平英看来,郭沫若的这种描写与其从医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还有对花瓣的描写,石榴花裂开成四瓣,他(郭沫若)会直接想象成是谁用一把刀把红玛瑙切开了,那是谁呢?我觉得是大自然的这个神力。”

“太棒了,太棒了!”时隔多年再次读起这篇自己最喜欢的散文,郭平英依然感叹不断。

在郭平英的解读中,这篇《石榴》也有了新的色彩。在郭平英看来,像“作者讲坛”这样的课程,汇集了31位课本作者亲自分享创作故事的方式十分难得,这也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以前能够和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毕竟少,现在可以通过视频,让更多的人听到作者的声音、看到作者的表情。对孩子来说,课文也不再是枯燥的白纸和文字。”

事实上,郭沫若的奇思妙想不只体现在《石榴》中。还有《天上的街市》中“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白鹭》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No.2 一个“球形发展的人”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86年的生命中,郭沫若在多个领域都有很高造诣。

在郭平英看来,父亲郭沫若与其他文学家不太一样。“他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很推崇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位是中国的孔子,一位是德国的歌德。”郭平英说,这两人的人生经历有一个相同之处:涉猎领域非常广,在哲学、文学甚至是自然科学、音乐、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郭沫若把这样的人叫做“球形发展的人”,从几何的角度来讲,是一个立体而非平面的人。郭平英回忆,在郭沫若去世后,周扬(原中国文联主席)曾评价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觉得这两个说法是一致的。”

郭沫若是怎样的一个人,郭沫若是如何评价自己的(2)

郭平英认为,父亲所推崇的人恰恰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从他的生涯来讲,可以看到他绝不仅仅是限于书斋,很多年都在从事社会活动。参过军,参加过南昌起义,在抗日战争中也组织过很多群众团体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更多行政工作,在外事方面、科学方面、教育方面等等,都有涉及。”

而涉猎广泛、各领域均有建树这一点,从郭沫若故居的一件难得的展品中,即可窥见一斑。

“余以一九三七年只身回国后,此箱手稿遗留日本者垂二十年,自以为不可重见矣。直至今年四月始由陈诚中同志携回,实属喜出望外。题此以志始末。”在展览馆的展品“沧海一粟”木箱子上,郭沫若曾写下上述文字。

让他“喜出望外”的是木箱中他从事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手稿。郭沫若为何会研究古文字?

“他被迫流亡日本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将来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是不是适用?他就从中国的历史开始研究,因为他觉得只有认清了我们的过往,才能够预见到我们的未来。”郭平英说,从1928年3月到1937年7月,郭沫若一直居留在日本千叶县市川市的须和田,从事学术研究,并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

自1928年殷墟开始科学发掘,至1937年中止,他遥相呼应,编纂了《甲骨文字研究》等十余部著作,以地下出土实物为出发点,来认识古代社会的真情实况,论证了殷商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这些研究,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古器物研究与古代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唯物史观历史学研究的新路径,确立了认识甲骨文、认识两周青铜器的科学系统,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郭沫若是怎样的一个人,郭沫若是如何评价自己的(3)

郭沫若一直保有创作热情、在诸多领域孜孜不倦,这都离不开他对生命始终保有的热爱。

“一方面是他性格使然,另一方面确实是长期的医学求学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郭平英说,郭沫若曾前往日本留学,专门学医,并在日本的九州帝国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他曾说,在留学的过程中,懂得了对生命的热爱。”

在郭沫若故居的生平展中,郭平英特意挑选了一句话作为对父亲一生的总结,“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人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平英认为,用这段话作为郭沫若生平展的结尾十分妥帖,“他确实是一个才华卓著的人。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有一颗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能够奉献自我的心。”

No.3 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

在公开场合,郭平英更习惯于称呼郭沫若为“郭老”。这与她曾常年担任纪念馆馆长不无关系,“为了工作方便,我们都统一称‘郭老’。”

“他总是很忙。”在郭平英的印象里,极少有父亲和他们交流学业的场景。郭平英出生于1946年。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忙于各种国务活动和社会活动,曾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等职务。

郭沫若是怎样的一个人,郭沫若是如何评价自己的(4)

“我觉得他(对我们)是比较放手的。对我们的学习从来没有问过。我哥哥比较调皮,也曾经有些功课要补考。但这些事情都是我们自己来处理。从来没有说让老爹来辅导我们的情况。”

郭平英微笑着回忆,在高中时,语文老师曾讲到一篇古文,对其中的句子有不同解释,自己曾就古文询问过父亲,“但时间比较久了,我也不记得自己到底问了什么问题。这个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遗憾。”

“老爹对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说我不爱提问题。”在郭平英看来,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且有勇气把自己的理解讲出来,对孩子的思维发展非常有帮助。

尽管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郭沫若对孩子们多是“放手”,但他的一言一行在孩子们的心中早已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要适度放手、不要事事操心,给孩子一片自由自在成长的天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郭平英和父亲有着相似的理念。

郭沫若是怎样的一个人,郭沫若是如何评价自己的(5)

“祝小朋友们在蓝天白云下自由自在地成长。”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郭平英给所有的小朋友们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希望你们能自由自在地成长,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你们心中最好的愿望写出来。”郭平英说。

值班编辑 吾彦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