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靠什么为食,鬼有什么弱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2:45:48

《阅微草堂笔记》

其三,人间施食。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艰难,鬼世界也有鬼世界的不幸。冥府除了那些有后人祭祀的幸运鬼,也有不少没有后人祭祀的孤魂野鬼。那么,他们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在自身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冥府,宅心仁厚之人的施舍,也是必不可少的救济。

这种救济也被称为“施食”,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二有相关记载:

闽人最重中元节,家家设楮陌冥衣,具列先人号位,祭而燎之。女家则具父母冠服袍笏之类,皆纸为者,笼之以纱,谓之纱箱,送父母家;女死,婿亦代送。至莆中,则又清晨陈设甚严,子孙具冠服,出门望空揖让,罄折导神以入,祭毕,复送之出。……是月之夜,家家具斋,馄饨、楮钱,延巫于市上,祝而散之,以施无祀鬼神,谓之施食。

福建地区的百姓在中元节时,不仅“家家设楮陌冥衣,具列先人号位,祭而燎之”,恭恭敬敬地祭祀先人,同时也不忘“家家具斋,馄饨、楮钱”,“以施无祀鬼神”,给那些没有人祭祀的鬼神备好馄饨等吃食。

其四,主动讨食。人在饥饿难耐或穷途末路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还有乞讨求生一说,鬼也概莫能外。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三“房杜二相国”中记载:

房相国玄龄、杜相国如晦微时,尝自周偕之秦,宿敷水店,适有酒肉,夜深对食。忽见两黑毛手出于灯下,若有所请,乃各以一炙置手中。有顷复出若掬,又各斟酒与之,遂不复见。

一鬼从尚未显赫的唐初两位名相房玄龄、杜如晦那里既讨得肉又讨得酒,然后隐遁而去。对有的鬼,哪怕是生前身份尊贵,到了冥间,挨饿之下也会顾不得身段,被迫向人乞食。《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说到:

一夕,忽问(张子克):“君畏鬼乎?”张曰:“人未离形之鬼,鬼已离形之人耳,虽未见之,然觉无可畏。”其人恧然曰:“君既不畏,我不欺君,身即是鬼。以生为士族,不能逐焰口争钱米。叨为气类,求君一饭可乎?”张契分既深,亦无疑惧,即为具食,且邀使数来。

相对与骗吃骗喝,纪晓岚笔下的这个乞食鬼倒是颇为儒雅,不愿追着放焰口争饭抢钱辱没斯文,而宁愿向人乞求施舍,不愧“生为士族”。当然,结局自然就十分好,张子克立即备下饭菜,而且邀请鬼常来。就《阅微草堂笔记》的上面两则故事来看,有文化的鬼与没文化的鬼,谋食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

鬼靠什么为食,鬼有什么弱点(9)

古代笔记小说里常见的书生与女鬼

冥府还是人间?

关于鬼的吃饭问题,总结起来,大致可知:鬼也是需要吃的,鬼世界的所得之食主要靠人间供给,尤其是后人的祭祀。鉴于人世间的变化无常,对鬼而言吃饭在以前始终是有危机的,鬼世界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日本学者伊藤清司在《中国的神兽与恶鬼:〈山海经〉的世界》对人类文明社会作了内外之分:根据《山海经》的叙事构造,围绕着村邑和田地的生活空间是当时人们熟悉的小世界,即“内部世界”,与之相对应,居于其外侧,栖息着恶鬼、神怪、怪兽、神兽,蕴藏着药物和咒物等的山岳丘陵、丛林川泽被称作“外部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野生空间”。推言之,相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文明社会,冥府的鬼世界无疑更是一个超自然的“外部世界”。

对这两个世界的关联,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曾清楚指出,“在中国人那里,巩固地确立了这样一种信仰、学说、公理,即似乎死人的鬼魂与活人保持着最密切的接触,其密切的程度差不多就跟活人彼此的接触一样。当然,在活人与死人之间是划着分界线的,但这个分界线非常模糊,几乎分辨不出来。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两个世界之间的交往都是十分活跃的。这种交往既是福之源,也是祸之根,因为鬼魂实际上支配着活人的命运”。人们在演绎与想象中对另一个世界既好奇又畏惧,既熟悉又陌生,而吃吃喝喝作为西美尔所说的人类最共通的一件事情,恰好是探寻人类内部与外部、现实与彼岸两个世界相互交往、相互勾连、相互映衬,进而反过来促进理解人类社会经验和理路的一个很好线索和通道。

英国学者阿梅斯托所著《吃:食物是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也认为,食物不只是拿来吃的东西而已,其与文化密不可分,并与宗教、道德等有着互动关系,“吃”从一开始就承载了仪式性和超越性意义,“吃什么”和“怎么吃”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相应地,“吃什么”和“怎么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鬼世界的真实写照。当然,鬼的吃饭之事并不是所谓鬼世界的问题,根本上依旧是人的问题。这背后机理亦如周作人在《鬼的生长》一文中所形象描述的,“我不信鬼,而喜欢知道鬼的事情,此是一大矛盾也。虽然,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幽明虽异路,但这鬼背后呈现的确实是人类社会镜像。

鬼靠什么为食,鬼有什么弱点(10)

《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韩良忆译,新思文化

本质上说,鬼是非人的异化,是产生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神秘未知空间认知的一种原始具象,是社会多种文化要素共同形塑出来的集体想象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等视角提出著名的原型理论,他将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意象称为原型。他认为,原型是作为人类整体记忆蕴藏,是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无意识心理结构,即一种集体无意识。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鬼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直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中,是人类情感经验的积淀物,世代相袭,并且渗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鬼世界是人类意识的延伸与投射,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现实需要、文化理念和规则模式等元素设定创造的,是人世间的一面镜子,隐射着人类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关切。

如此看来,鬼世界的吃饭问题,不仅反映了人世间的吃饭问题,更深藏着吃饭背后的社会文化运行底色和伦理秩序运作机制,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服务人类,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对此,栾保群在《扪虱谈鬼录》中对鬼的吃饭问题做了一种颇具启发意义的文化阐释。他指出,中国历来就有“祖宗之鬼不享异姓人祭祀”的说法,冥间的祖先只能享用真正子孙的祭祀,而子孙的祭祀也只能让真正的祖先来享用,古人正是通过祖先的祭祀和吃饱问题来为传统的宗法制度、伦理教化和财产继承秩序进行“合理化论证”,“原来只有让冥间的鬼魂没吃没喝,才能让子孙的祭祀显得那么重要;而为了保证让祖宗一年三餐,子孙的财产就不能流到宗族之外的外姓人手里!宗族的现实利益要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所以让祖宗在天之灵的肚皮受些委屈也算不上什么了”。 至此,我们大致明白这鬼事背后实质所隐含的人理了。

只是,说到这,“鬼”会不会好气呢?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