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3000字读后感,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字左右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10:25:23

刚结束《挪威的森林》的阅读。

那是邻国的村上春树写的平淡如水又奇妙无比的书。

我大概初中知道村上和他的这本著作,同班喜欢阿信的学霸因此高看我一眼。当时没有人读正经文学,有的是青春杂志漫画期刊,何必看这些干瘪文绉的字词呢?

她说,“你知道村上春树吗?”

我说,“噢,《挪威的森林》。”

我得到她有点诧异也有点惊喜的表情,她接着道,“春天的小熊。”

我说什么,她回答:是形容绿子的一段描述,原来你不记得了呀。我想解释自己并没有看过,但是她已经转身去读《元素周期表》了。周围充斥着运动会吵嚷的喧嚣声,人人神采飞扬热闹非凡,只有她安静享受外国文学,旁边的我傻楞地拿着夏七夕的伤痛言情书遮避无可避的烈阳。

那个女生现在在北京上学,有漂亮的栗色羊毛卷头发,但我对她的记忆始终停留在中学十四五岁的时候。夏天她总是把黑色直发扎得半高,然后穿一些纯色系的棉麻衣裳,脚上鞋子是匡威万斯常见的经典款式。课桌整洁得很,左侧课本叠放在一起,右上角放罐装的柠檬水,然后背挺直地写习题,字十分端正,就算打数学草稿我也能见到漂亮的印刷体字。

体育课我们在学校的操场散步,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看卷云和飞鸟。她和我在一起不并不沉默寡言,会打开话匣子,我任由她给我讲张爱玲、马尔克斯、川端康成,虽然我全无概念。话题转到阿信的时候,偶尔可以听到她唱歌。假期我们到公园,也走走停停。一般来讲,我是一个喋喋不休又聒噪不已的人,但是在她面前,我不由自主闭上嘴,只是静静地仔细看她眉心中间的痣,听她讲她近来看的好书。不过她不满意这颗痣,说毕业要取掉。我摇摇头,如实道这让你看起来更有味道了。

我从来都对这段关系感到奇妙,因为我本身不是一个好学生,因此和她同路觉得沾了好大一份荣光。而且这是我第一次被人主动招待,于是更加小心翼翼。因为我不爱出门,所以总是由她来约我到广场公园走走。初中毕业后她再次邀约我,不过,去的是店里买军训要用的防晒霜一类的物件,所谈的与文学彻底无关了。我意识到我们要去高年级了,但我们仍同往常一样告别。暑假我到广州旅行,启程便丢了手机,两周后回家收到她去鼓浪屿的消息——那是我们约好一起游玩的地方,不过也就此告吹了。她随后寄回明信片给我,附赠好看的邮票。高中生活很快开始,时间悄悄到第二年五月,她同我道好。后来,我再没收到她私人的信息,于是我默认我们就走到这里。不过也不至于很悲伤,是时候作结了。我一早知道我们是不会长久的同行者,但是她留在记忆里短暂的清香气却永久地被保存下来。

当我读完《挪威的森林》,我才又把她从记忆之海里打捞上岸。原来,我和她的相处与直子和渡边的竟如此相似。好像小叶香樟和白色竹篱笆,我们是一段时间的依存,但当工人将小叶香樟移到别处生长,竹篱笆继续在原地吸纳精华,我们也可以安稳地存在在自己的地方。

村上春树和郁达夫有点相似,写女孩子,写孤独,写内里的细喃声音。我有心将这两位的作品进行比较,奈何郁先生的小说顶多写到中篇,而村上的书我也没读几本,索性把《沉沦》和《挪威的森林》拿来胡乱写上几笔。

先说《挪威的森林》吧。港台有句话,“很村上噢~”。我动笔写这篇笔记的时候去查了点资料,上面赫然写着“村上春树出道40年”。不禁哑然,原来“出道”这个词已经出圈到这儿了。话说回来,四十年的磨砺让村上有了自己的文体这是自然的。通篇读此书,我觉得十分愉快。我记得贾先生的《秦腔》有三十五万字,而我痛苦不已地看了21个小时,结果此书20万字,我只花了5小时便啃得一干二净。当时只觉得村上实在辛苦不已,自己呕心沥血三年完成的小说被人几下看了。所以只能说,村上的文气是贯通的,以平淡清新奇趣的口吻缓缓将故事讲完,也让我有了阅读的兴致。

这本书的私人性质很强,村上在后记指出。我初读也觉得是这样,凡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都更加露骨地表现作者个人的情志。大概每个写后记的作者都是好心肠的人,直言自己的主题。村上说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要说的无非是感情,所以我也就不必想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了。不过,仅从这个角度就够我喝一壶了。

林少华先生是被村上耽误的作家,他忠实地欣赏村上,所以甘心为村上的文字作译,把他喜欢的作者介绍到我们的水土蓝天上来。

他的序言写得很有意思,对宏观情节与主角个人有深刻的表述总结。我不得不钦佩他,一般为序都不至于牵涉到文法,但是他却理解得完全清晰并工工整整写下体悟,以至于我可以找到自己在书中遗忘或者忽略的重点。故特此提到林少华先生,以表敬意。

读村上的书,映入眼帘的是他洗尽铅华的语言,简洁利索。我很难见到可以把辞藻和比喻用得浑然天成的作者,毫无学习后塑造的复刻板滞感。我不了解村上,不曾知晓他是否怀揣着田园情节,也不知道他是否学过画画里的场景布置,色彩总是柔和恰当,边角的景致也全部照顾到。人物此刻的状态,周围的环境,目到之处,他都刻画仔细,美学感十足。而这些字句无意有意地将无影无形的意境简单勾出。说是意境,不如说是主角渡边君的灵质世界,那里和日本电影《萤火之森》别无二致:静谧幽深的森林,撒在叶子上细碎斑驳的阳光,木屐踩上青草如细雨飘落无声。

起头用了倒叙,讲故事的是主角渡边,他对直子展开了漫长的回忆。

青年渡边君身处在一九六零年代,充斥着革命的呼号,不过他似乎对世事都提不起很大的兴趣,政治与国旗也包含在内。他在乎的只有自身、死去的木月以及不再健康的直子。他与别人不同也相同,活出了自己的独道。他不迎合,但也不是不参与,甚至可以沟通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时在其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去关注稍纵即逝的心理机微。他和男同学开敢死队的玩笑,和学长永泽去情侣酒馆同女孩子睡觉,灯红酒绿的日子他也过,但不沉溺其中。直子的世界他也努力尝试打开,在从阿美寮回东京时,他没有喜欢或讨厌任何一个世界的生活,竟如此清醒。他如绿子所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比方他喜欢看书,却将学校当成训练场,自言自己是个需要上发条去应对,但得除去周日,那时他要熨烫一天的衣服,好好休息一番。周而复始,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却从不厌烦,冷静理性有条理地处理手边的事。绿子约他看色情电影,末后绿子说:“有趣有趣,下回再看一次”,他只是说:“看多少次演的都是同一码事”,绿子答道,“那有什么办法,我们*也始终是同一码事嘛”。原来是一语双关,人不能做吃喝玩乐以外的新鲜事,渡边君太明白这个道理,以至于要把重复的事情过成日常甚至乐趣来。这种把生命活成一种态度的行为让我由衷钦佩,其实文中人皆如此,不过我突出讲主角。

人人觉得孤独太不美妙了,但市面上的畅销书却又说让我们享受孤独。到底哪种说法才对呢?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不过,孤独感是避无可避的,渡边君在对直子告白时说:我会永远守护你。但是直子只是理性回答,“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你去上班时,谁来守护我呢?”我们无法与任何人共融一体,其中的大部分空隙就是孤独,是需要自己一个人度过的时间。渡边君是一个把玩孤独的人,但是不能完全沉浸孤独之中,他与绿子两个月没说话,直子也没有回复他的信笺。他形单影只地度过了四月与五月。和好时,绿子问他讨厌的物事,他答:四月孤独的夜晚和镶花边的电话机罩。所以我尝试解答刚刚的问题,到底孤独好或不好呢?答案是,我们应学会习惯、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人毕竟属于群居动物,我们没必要总是一个人。如果老是一个人,生的力量也就从我们的身体流逝了。

村上在描述故事时,给出现实到非现实的错位,象征性地推出人生镜头。渡边君在过着尘世生活时,常常忆起死去的好友木月。而对死者的追忆总是自然巧妙的人之常情,中间穿插起来的情节也使人从紧凑的剧情中跳脱出来得以休息片刻,场景也就此移花接木了。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时毫不疲惫,这是村上把故事写出电影感的功劳。

渡边对直子还有绿子的感情十分苦恼,他深爱着直子,却也不想从绿子身边脱逃。我想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就像张爱玲说的“白月光与朱砂痣”,每一个人都在别人的生命里留下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痕迹,扮演别人人生中的不同角色。这不能两全,是要抉择的事。我期待直子的病可以好转,然后好好地与渡边在一起,可是村上最终将渡边留给绿子,直子去往天国陪伴木月,但这也都是情理之中的。理想的吉片光羽最终没有掉落在渡边的手中,但或许绿子也是渡边的最好选择,直子健康留下也未见能与渡边幸福生活。徐志摩的灵魂伴侣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其实世界上的感情都是这样。

《挪威的森林》就说到此处结束,其余无可讲述。接下来是与《沉沦》的简要对比。

一、性欲

《沉沦集》中,郁达夫大谈性欲为当时文坛不齿,村上也是如此,男孩的手淫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惺忪平常。但是,略微不同之处是,郁先生所在的时代是青年的性苦闷时代,在开化不久的中国,此时作者或者主角大张旗鼓地讲性压抑总是为人诟病成没脸皮的流氓类。村上的时代相对自由,大家对性的观念更加开放了,因此他关于房事的叙述也较郁先生露骨。主角也不再同郁先生笔下的一样,得不到性欲的舒展,而是根据无心与有心的区别判断是否找女孩子睡觉了。

二、孤独

其实对性事的渴求是孤独的一种具象表现,对枯燥生活的另类反抗。因为性事总是代表刺激与快感。所以这里引申到孤独,孤独几乎是写自叙传小说的作者避无可避的话题。因为创作者总是需要独立自省的空间才能领会情感,写出好作品的。因为与完全性质的创作小说不同,自叙传小说的作者更加直白地展现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抒情长于故事。郁先生的忧郁气质感染到第一人称的“我”,加上异国及长期无法正常社交的环境,他笔下的人物总是被孤独征服,最终病态化。而村上的“我”,思虑相对不多,可以理性地存活于孤独感中。

三、景致与情思

郁先生东渡日本求学,看了不少日本的小言,因此描写手法也收到其影响。我曾经说过很钦佩郁先生的写景的文笔,优美雅致,但村上的也不乏自然清丽。我意识到这两位作者的不同风格,郁先生把环境表述得更优美华丽,与中国文人一脉相承。他讲情感或者说个人意识的东西十分朦胧,只是宏观叙述苦闷。而村上更多的是简化景色,他的描述是自然的,从不更多地点缀周遭,只是完成应有的那份。但是他是天然的绘景好手,于是把故事也当景来写了,因此在村上的文章中我也总是被漂亮的字句吸引。其间不时掺杂着对事物的思考言语,令人骤然深刻起来。

四、闲话和结尾

村上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个闲人——敢死队。他于中途无声消失再未出现,令人惊愕。我几度以为村上会交代此人的结局,但并未得偿所愿,就如同他写的结尾一样戛然而止般让人诧异。他似乎不喜欢提结局,因为人生正是无穷尽的。郁先生的故事不出现闲人,也没有没头没尾的结局,或许是人物情感更加激烈的原因,主角总是死亡。

总结对比得差不多了,最后我想说,因为前段时间读过《呼啸山庄》的中译版也读过英文原版,我体会到其中的区别。所以我想,村上的这本书如果有机会我会去尝试读原版,这一定是不同的体验,我十分期待。

挪威的森林3000字读后感,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字左右(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