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不是很出名,但有一位超有名古人在黄冈起了一个号,国人皆知。这位超有名古人还在黄冈写下了两首超有名的词……
黄冈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秦朝属衡山郡。项羽在黄冈封吴芮为衡山王,立国。汉高祖刘邦改为衡山郡,汉武帝时改设江夏郡,黄冈的衡山郡变成了邾县。东汉末年又从江夏分出包括黄冈的一部分另置蕲春郡。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吴将陆逊攻下邾县,从此成为东吴西线防御曹魏的军事重镇。
西晋在黄冈设置了地级的西阳国(有宗室封地称国,无宗室封地称郡)。南朝改称西阳郡,到了北齐占领江北,在黄冈设置衡州。南陈和北周各自占领黄冈时,名字改来换去。直到隋文帝杨坚开皇五年,586年,这正式定名为黄州。不过,隋唐时的黄州,治所并不在现在的黄冈市区,而在新洲县。直到唐朝快灭亡的僖宗中和初年(约881年)才把黄州治所迁到现在的黄冈市区,宋朝没有变化。
而到了北宋中期,朝廷爆发了一场文字狱,就和黄州有关系。开头说的这个超有名古人,讲的就是苏轼。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写了一封谢表,结果因内容“敏感”被政敌抓住,把苏轼往死整,说苏轼包藏祸心,意图谋反。这次大案,就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
苏轼险被*头,还是王安石等人拼命相救,才救下苏轼一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安置。
苏轼传奇的一生,在黄州迎来了巨大的拐点。之前的苏轼,豪放大气,而到了黄州之后,受诗案的影响,苏轼开始顿悟人生。
苏轼在黄州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但这两篇主要在文人中传播,影响不是特别大。而苏轼还有两首在黄州写的词,基本没人不知道。
《定风波》是很多人喜欢的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尤其是最后一句,无人不知。这首词,就是苏轼在黄州沙湖道中遇雨而作的。
苏轼在黄州写的另外一首词出名到爆——《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北宋豪放词的最高峰,唯一能和此词抗衡的,只有南宋词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历代评家对作于黄冈的这首词顶礼膜拜,赞不绝口。
最有名的一个故事,苏东坡问幕僚我词比柳七词如何,幕僚说柳七词只好十七八岁的女孩,打着红牙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词,需关西大汉,打着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拍手大笑,遂成不朽。
苏轼在黄州其实过的非常苦。他带着一家人过来,身上没多少钱,吃饭都成了问题。苏轼的月收入非常有限,只好节省过日子。苏轼把月收入分成30吊,一吊150钱,悬在房梁上。一天不管多苦,只用一吊钱。黄州知州很同情无罪的苏轼,就把黄州东门外的一处小山坡交给苏轼耕种。苏轼非常勤劳地在此耕种,解决了家人的吃饭问题。因这处山坡位于城东,苏轼想给自己起一个名号,干脆就叫苏东坡吧。你没看错,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苏东坡,“东坡”二字就来源于黄冈。
之后的黄冈,按部就班,在元朝为黄州路,明清两朝为黄州府。新时代后,改名为黄冈区专员公署,之后改来划去,如同一团乱麻。直到1995年,地级的黄冈市正式成立,治今黄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