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理论以及黑洞的见地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如此,爱因斯坦在物理领域被授予的诺贝尔奖是着眼于奖励他对光电效应的发现。 这项革新性的发现推进了我们对于周围所处世界的认知。那么,光电效应是怎么回事?
当你想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什么?广义相对论,黑洞,还是他蓬松夸张的发型?毋庸多言,他一生的时间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也许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他被大家接纳认可的工作是他对光电效应的发现。事实上,当他被授予
1921年的诺贝尔学物理奖的荣誉之时,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为了纪念他对理论物理做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于光电效应法则的发现。”
这项足以问鼎诺贝尔奖的发现,其重要性在于,爱因斯坦首次将光阐释成为波与粒子的结合体。 这个现象,被称为波粒二象性,构成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基石并且促进了电子显微镜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现。
光电效应是怎么回事儿?当负载着临界值以上能量的光子轰击金属表面时,原先被金属原子核束缚的电子被轰击松动。每个光粒子,也称为光子,与某一个电子碰撞而且电子利用光子携带的能量离开金属原子实的束缚,光子剩余能量转移到这个不被束缚的带有负电的电子上,形成一个光电子。
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决定了发射的电子流的能量(也就是速度)?为了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寻一下光电效应研究与发现的历史。
一个神秘的结果在19世纪晚期,实验物理学家们面临这一个巨大的任务。在1865年,数学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发表了他的电磁学理论,提出电场与磁场以波的形式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实验物理学家们开始着手探索可观察的证据,至少在数学理论层面,去验证麦克斯韦理论中提及的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