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沫在河南流传很广,而且时间悠久,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
在以前的农村能吃到豆沫的时间不多,虽然种的有豆子,有限的收获,赋予了豆子更多的用途。可以用来换豆腐,生黄豆芽。除非是种的多了,才能去打点豆油。做豆沫,一般不会用黄豆。
现在的豆沫一般都是用黄豆打成粉或是打成豆浆再做。可以加上海带丝,黄花菜,粉条,有条件的也可以加上一点豆腐皮,八角,花椒炒香磨成粉调味,出锅时加上油炸的花生碎,香菜,芝麻,淋上香油,远远的可以闻到香气扑鼻而来,吃时可以配上咸菜,也可以是自己腌的青椒,洋葱。比当年的丰富多了。
儿时的记忆中,只有在豆子收获的前后才能吃到豆沫,做法虽然简单,可每次都是吃到实在吃不下了,大人总在说,别撑着了。吃完饭就被大人撵出去,说是吃太多要动动。
收豆子时总会有不熟的还是青色的豆杆,大人会把这些不熟的捆在一起,带回家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回到家,会让我们剥青豆,我们知道要做豆沫了,*格外起劲,剥够一瓢就让停下来(剩下的下次吃,没有剥下来的,可以多放几天),然后去村子中央的石臼,用臼杵捣碎。去晚了是要排队的,收豆子的时候,做豆沫的多。还记得村中的石臼不到一米高,粗大概有六十公分,中间的坑印象中有40公分到半米,周围的石壁很光滑,一般用来给一些谷物去壳,或是捣碎东西。用石臼捣碎青豆后,回到家中用大火煮开,然后放入青菜(也可以用提前泡好的干菜),粉条,有时会放一点海带,放上盐,煮熟后用面糊勾芡(当时没有淀粉)。能闻到青香盈屋。
还有一个做豆沫的时候是收完豆子,斗杆垛在打麦场边,以备将来干后烧锅用。一到下雨,第二天早晨我们会早起(有时大人会叫我们起床)到场边捡刚刚发芽或是被雨淋出来的豆子,如果捡的多,回家又可以吃上一顿盼望已久的豆沫。
现在自己偶尔也做豆沫,放上各种配菜,各种调味佐料,有时还放上肉末,火腿肠,甚至还用高汤,味道是丰富了,比以前更香,可怎么也出不吃儿时的味道。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时会想:等孩子长大了,我们留给孩子的儿时记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