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但团结绝对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数众多,相反,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至于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是要参考一下“三个和尚”定律。至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小学的教科书上,记录了一个有趣又有内涵的故事,该故事就是“三个和尚”的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庙中有一个和尚,他每天都去庙外挑水吃,生活得无比舒畅。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二人开始改挑为担,生活也算是轻松惬意。然而当第三个和尚来到庙中时,和尚们就产生了分歧,三人都不愿意出去担水,生怕自己吃了亏,导致庙中的饮用水越来越少,最终三个和尚都没有喝到水。
三个和尚之间的相互推诿,是三人喝不到水的直接原因,一人可以敷衍了事,二人可以合作共赢,三人却无法达成目标。随着人数的增多,任务应该被更快的完成,却因为相互之间的嫌隙,致使任务失败,其本质问题就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合作的困难。
古人也曾有过因“三个和尚”定理失败的例子,至于都有哪些事件?我们倒不如一起来看看:
一、六国合纵
各怀心腹事,永远都是合作的大忌,在合作之时,往往都会因为相互推卸责任,各自追逐利益而导致大局失控,最终酿成团队成员无法承受的大祸。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相争,各国都曾存在过高光时刻,但由于各自发展眼光的不同,六国仍采取惠及贵族的制度,唯独秦国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建议,对秦军采取奖励制度,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令国内经济迅速增强。
至战国后期,秦国屹立于西北地区傲视群雄,各国也都畏惧秦国的兵锋,不敢与之相抗。更可怕的是,秦国的扩张*越来越强烈,六国顿感危机愈来愈近。为此,六国开始主张建立联军,共同进兵函谷关,准备将秦国彻底击败。六国军队人数众多,但是六国君王与将领却各怀鬼胎,都希望将他国的有生力量消耗,自己占尽便宜。可谁也不是傻瓜,在该种氛围下,六国联盟顿时变成一盘散沙,最终非但没有“教训”秦国,反被秦军彻底击溃。
二、五行阵
在古代战争史上,任何阵法都需要相互之间的完美配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展现团结的力量,也唯有如此,才能将让任务成就事半功倍。可一旦阵法成员无法相互配合,则必然会被对方有机可乘,致使阵法整体失败。
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中,曾讲述了主人公袁承志破温家五老五行大阵的故事。
袁承志靠着一把碧血剑闯荡江湖,在温家庄,他准备要单挑温家五老,在打斗过程中,温家五老使用出了自己的绝技——五行大阵,致使袁承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袁承志发现了温家五老五行阵的破绽,袁承志借来玉簪一枚,倒在地上,吸引五老对自己出手,果不其然,五老出手刺向袁承志的后背,五行阵露出了破绽,袁承志利用一枚小小的玉簪,致使五行阵阵法大乱,最终温家五老。彻底败在这位年轻后生的手中。
三、合作画
作画是一门艺术,每一位画家在作画时,往往都在心中构思着同一种框架,令画作本身充满艺术性。然而,一旦多人合作作画,则作品的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因为在思想混乱的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主旨将会偏离,最终成为不伦不类的失败品。
乾隆皇帝喜欢中国山水画,却也对西洋画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便突发奇想的要求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相结合,融合成一种“取长补短”的新奇画式。乾隆向画家规定,凡是自己在出席大型场合时,都需要由御用画师们画出当时的场景,场景的描绘都交给擅长国画的唐岱,而人物的写实则由外籍画家郎世宁负责。
画作完成后,乾隆皇帝不免为之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空前绝后的创作出新的画法。可是在后世文学家的眼里,该画作虽出自宫廷两位超高画师的手笔,却仍显得不伦不类,完全显示不出作品的真谛。毫无疑问,乾隆皇帝钦定的中西结合画作,是极其失败的艺术类创新形式。
众人合作是好事,但在合作之时,需要大家向同一个地方使劲,唯有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参考资料:《史记》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著
《碧血剑》香港出版社出版 金庸著
《乾隆皇帝》商务印书馆出版 许宗汉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