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本身是一首诗,一首运用影像语言精心烹调的爱情诗。
我看到很多朋友对于影片的评价,有的纠结于隋东风与罗芸情感关系发展太顺了,夫妻关系中常见的唇枪舌战没有了,这样不真实,过于理想化;有的质疑隋东风没有在罗芸在世时,带她去看鲸鱼,感觉剧情不合理;有的批评影片酷似新西兰风光片,剧情平淡,故事性不强,烟火味不足……
我们不能够以记叙文的标准来审视和评价诗歌。诗歌讲究的是情感、意象和意境,追求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生活和艺术的统一、情感美感与诗意情境的统一。诗歌通过跳跃的、幻象的、灵动的语言,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意蕴,在虚实相生、情物与共的意境中展现对生命的感悟和诠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思考。
暖色的泪光和唯美的意境隋东风偶遇罗芸似是命运的安排,独在异乡的俩人相互吸引,并心生爱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虽是不经意的到来,却是内心情种的必然抵达。
影片由隋东风处理罗芸的骨灰开始,隋东风携带缱绻的哀叹和温暖的陪伴,一路守护骨灰并将其掩埋于过往岁月的细节之中。骨灰是投向观众情智世界的心锚。
影片通过“现时”和“回忆”的穿插、往复,向前推进。隋东风和罗芸的爱情平凡而热烈,恬淡而浓郁,他们在偏远宁静的小屋纵享柔软浪漫的时光,在蓝天白云的色彩里依偎和守望,他们一起经营餐馆,一起抚养爱犬,一起见证爱情的绵长与悠扬。
15年的无忧无虑、相依相伴,15年的风轻云淡、月上眉梢,导演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所有人都向往的日子,一种沉浸爱河、忘却自我的诗情画意。也许现实生活中的你正遭受磨难、孤寂、悲凉、委屈、误解,但这一刻你的心灵是畅快的,激动的,豁亮的,是充满希冀与感动的,你在光影的世界找寻到慰藉与美好,找寻到久违的感怀与真诚,温婉细流的卿卿我我一样蕴藏至深至纯的艺术美感;平淡自然的儿女情长一样饱含无限蓬勃的生命力量。
15年后,当挚爱深情戛然而止,留下来的那位该如何度过余生,如何品味和勾画曾经相濡以沫的美丽与憧憬。林太说,“中途留下来的人,苦啊!”这是影片的主要语境。怎么面对痛失挚爱的人生,我想影片借由骨灰、鲸、长笛的意象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当隋东风伸开手臂,把骨灰洒向大海,镜头长时间定格在此,鲸在海面澎湃,四下飘散的骨灰粉末在风中轻扬,它一下子冲开了演员和观众的情感闸门,灰有形而情无终,风有力而意无踪,每个观众都在扑面的怀想中找到心底最隐晦、最脆弱的感动,意象视觉的扩张力、感染力创设了极致的审美时空,同时唤醒观众潜藏的回忆——飘散的粉末一如已经远逝的亲人们,他们何曾离去?!他们跃然心海,他们欢快起舞,他们用深情款款的拥抱,让我们安然续写生命的律动。
片尾,隋东风从笛身中抽出一张纸条,“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罗芸对隋东风深切、深厚、深沉的关爱,字里行间铺满了对往昔情感的不能自已和对隋东风走出阴影的恳切期待。隋东风应该相信,罗芸一直存在于世,她没有离开,她永远活在彼此的心里。
看到此处,“我要过的日子,就是有你的日子”在观众心头来回萦绕。意象的呼应,情感的叠加,观众仿佛看见了隋东风在暖风夕照下吹奏长笛的影像,长笛流动出来的旋律便是罗芸心灵的回声,泛着暖色的泪光,它沁人心脾而又余音绕梁。在逝者心灵映照下坚毅从容的生活,代替逝者完成生命的圆满——留下的人便有了完满人生的使命和动力。
大树、山峰、白云、小径,绿地……新西兰的风光空灵寂静、淡雅清新,自然的唯美与爱情的唯美辉映交响,风和云既是人又是景,还是相互缠绵、感人至深的情。人、情、景融合一体,浑然天成,景是情的投影,情是人的诗意。人、情、景创造了影片独特的人文底色和唯美意境。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从前慢》的诗句,其实暗指了片子的诗意特质。用2小时的时间,观众触摸内心的柔软、情感的澄明、生命的遐思,沉浸于诗意的画卷、唯美的意境,何尝不是人生的享受!?
诗意的影像与错落的影评那些纠结于逻辑与细节的观影者,恐怕没有真正领悟影片的内涵,也没有体会出一首诗歌要描摹的深情意境。借助光影的构建与呈现,解读情感的柔亮和曼妙,应该是导演的初衷,而跨越生活的诗意就成为必然的选项。
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将电影的“影像”表意与“梦”做了一番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式的解析,并得出“电影所借助的语言学工具属于非理性范畴”的见解。如果这种说法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艺术的影像表意、情感呈现、艺术审美的特殊性。凡事执着于合理化的表达企图都将增加主题的负累,抹*本然的生趣。
作为诗歌来讲,如何艺术化地处理冗余的烟火味,如何协调平实与平淡,正是对创作者水准和技艺的考验。所以影片没有过多的展示隋东风与罗芸的柴米油盐,没有创设过多的矛盾和冲突,减一点,略一点,才能空一点,美一点,才能更好凸显诗意的跳跃、简洁、含蓄、灵活,给观众预留观照自我和展开遐想的空间。
在网络给影片打分者和撰写影评者多为年轻受众,他们如果没有对人生的足够洞见,没有对爱情或婚姻的深刻感悟,是没有办法准确理解影片表达的。
另外,从诗歌的角度看,当下的文化载体中,喜欢诗歌和能够读懂诗歌的人本来就不多,所以不可能指望影片成为妇孺皆爱的爆款。喜欢诗歌艺术的人,一定从影片收获到感动、喜悦和对爱情的神往、对亲情的珍惜,以及纯净的美学体验。
还有的观影者,评价影片时喜欢附带一些片子之外的因素,居然有人说导演这几年不受待见,影响了票房。我觉得评价一部影片,应该针对的是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从影片的影像效果、情感表现、意境营造、艺术审美等方面阐述和评论即可,没有必要加入一些影片之外的东西。
情感疗愈和文化维度在社会化、商业化的主流背景下,如何传达与守护情感,如何实践与珍爱情感,是一个现实的命题。一方面渴望真情、向往爱情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被情感所困、所弃、所虐的人越来越多,大众对情感既爱又恨,既怕又想,焦虑无奈的心绪与日俱增。加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所以很多人对情感显得日趋茫然、迟钝,对情感的感知力、信任度逐渐下降。
《只有芸知道》恰似清新的情感暖流,它圣洁、简单、柔美、舒缓,给我们提供了检视爱情、亲情、友情的机遇和在视觉艺术中观照灵魂、疗愈情感的可能。
任何一种大众文化产品,都必须坚守一定的美学价值和精神高度。短、快、精,放大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功能,满足瞬间感官刺激,而静、慢、纯是一种文化的熏染,满足艺术与精神的契合和升华。就像今日头条一样,平台既需要短、简、趣的流量图文,也需要有深度、厚度、高度的文化产品,所以就有了青云计划。从文化引领和精神提升的视角看,青云计划“功效”持久。
像《只有芸知道》,这样暖心养眼的文艺片,我觉得社会更需要,大众更需要,至少有助于人们的情感觉悟和心灵皈依。